<DIV class=cnt id=blog_text> 到目前为止,官方还没有确定到底是在哪个环节添加了三聚氰胺。我们可以猜测,不太可能是饲料中添加的,主要是从原奶环节向后,无非三个环节:奶农为了增加牛奶产量而自行添加、收购商为了增加牛奶而再次添加、奶粉加工商为了增加蛋白含量而主动添加。 从目前网上的信息看,奶农环节添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由于奶农养牛卖奶收入不高,但最近几年饲料等价格一涨再涨,养牛成本上升,而奶粉企业为了低价占领市场,在各个环节压价收购。为了弥补损失,奶农添加牛尿、尿素、三聚氰胺的现象是存在的。 如果这个环节确立,则所有牛奶奶粉企业只要有对外收购,就一定存在安全隐患。 收购商添加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目前已经拘留了19人,反应迅速,只可能针对“奶霸”。这些收购商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成本提高的问题,其中既有运输成本的上升,也有牛奶制造企业收购检测的损失成本。央视在吹捧三鹿的一次报道中,就有一灌装车的牛奶质量不合格,电视上显示牛奶拉回去喂猪了。对收购商来说,一次不合格,损失就可能达到数万元。为了弥补损失,他们最有积极性向原料奶添加三聚氰胺,即使奶农已经加过了,他们还要再加一次。 如果这个环节确立,则所有存在对外收购的牛奶和奶粉企业的产品,就都存在上述隐患。 至于生产企业,也许把关比较严,确实没有主动添加。但按照公开说法,目前很难对添加三聚氰胺的行为进行检测,因此,生产企业不能排除这种嫌疑。 同样道理,由于生产企业、质检部门并没有对三聚氰胺进行例行检测,那么,消费者对所有国产牛奶和奶粉都将产生不信任感。于是,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的消费势必降低。 这与一次常规意外不同:假设是奶粉制造企业恶意添加,那么,查处一家,消费者不再购买其产品,会选择其它品牌的产品,则三鹿的危机,会变成其它企业的机遇,替代效应会使其消费量上升。但目前的主流说法倾向于企业没有责任,而是奶农和奶霸所为,那么,其它企业非但不可能产生替代消费上升的效应,反倒同样会受到牵连。 所以,三鹿事件之后,所有品牌的国产牛奶、奶粉、酸奶,都将遭到消费者怀疑。对消费者而言,他们的替代首先是进口奶,即便价格贵一点。其次是豆浆和蛋白粉。第三种选择是不再消费牛奶。这种选择,将使国产乳制品企业销售额大幅度下降。 对乳制品企业来说,这种下降是突如其来的,他们采购的原料、生产的成品数量都很庞大。短期积压之后,必须作为废品全部倒掉。国内乳制品行业至少将损失掉一个季度的收入,对利润的影响就更大。多数乳制品行业将出现亏损乃至于关门倒闭。 随着乳制品企业采购的下降,奶霸将遭到致命打击。奶霸的成本进一步上升,无以为续,只好停业。奶农卖不掉牛奶,自己又吃不完,只好把正宗的牛奶倒掉。而养牛的成本高昂将最终迫使一些养殖户杀牛关门。全国奶源大受影响,这为未来提高乳制品价格埋下了伏笔。 养殖户对奶牛的绝情,将影响到饲料行业和饲料添加剂行业。由鑫富药业和广济药业、浙江医药、新和成等发起的涨价浪潮,最终搬起石头砸掉了自己的脚趾。 而导致这一后果的根本原因是终端产品价格的严格控制和无序竞争造成的价格压制。由于终端价格上不去,乳制品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就只能压低收购价。收购价降低而养殖成本上升,让奶农举步维艰,社会风气的败坏又让他们寻找了新的生财之道。如此循环,消费者享受的低价牛奶最终是劣质的,将来不得不消费高价奶。 而从三鹿8月份确定了检测结果,也备受质疑。3月接到投诉,居然用了5个月才检测出结果,让人怀疑国内企业的责任心。8月检测结果出来后,又长时间隐瞒不报,相关主管机关从6月(另一说3月)就收到投诉结果不了了之,让人们对食品质量检测机构产生严重质疑。这两大隐患,足以让消费者对各种食品产生疑虑,势必影响到消费积极性。 所以,三鹿奶粉事件,将引发乳制品行业的全面整顿风潮。一大批乳制品小企业将因此倒闭,乳制品行业陷入全面亏损,乳制品销售量大幅度下滑,进口奶粉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国内饲料养殖业备受牵连。这是可以预料的一个路线图。 而从长远角度看,三鹿事件可能在中国提振消费的大计上泼一盆冷水,对经济的影响也是负面的。 </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