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19|回复: 2

金融危机下中国楼宇科技行业之困境与机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3 10: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中国楼宇科技行业回顾

  2008年中国楼宇科技行业发展平稳,销售额同比增长13%。种种迹象表明该行业已逐步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市场增长率趋缓。产品利润率呈下降趋势。企业更多的关注品牌建设,并加大在产品促销推广上的投入。在技术方面,厂商更多的提供定制化的界面及专有的集成系统和解决方案。与其他成熟市场(如美国、德国、英国等)不同的是,中国市场在固定资产投资热及城市化进程的驱动下,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的市场需求来源于新建楼宇自控系统,节能服务和维保市场,以及对既有系统的更新换代。2008年楼宇自控市场按销售额排名的前3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之和不到20%,远低于世界范围内成熟市场50%的集中度水平,预示着未来将会出现行业整合趋势。

  现阶段影响中国楼宇科技行业增长的挑战主要来源于楼宇自控系统的高初始投资额,特别是在2008年房地产企业销售低迷情况下。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开发商对产品生命周期投资回报的认识不足也导致其在选购产品或系统时以最低成本作为考量因素。此外,技术人才的短缺同样抑制了该行业的发展。

  在当前经济下滑的形势下,中国楼宇科技行业将受到什么影响?

  200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之后最严重的增速放缓,同比增长率9%。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传递到实体经济中,从工业产值增长率及房地产投资等指标增幅下滑可窥见一斑。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楼宇科技行业将在以下方面受到影响:

  - 传统终端用户-商业楼宇的需求将萎缩。2008年办公楼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为0.04%,远低于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6.8%的水平。预计2009年这一数字将降为负值。
  - 在很多情况下,低价成为赢得项目合同的唯一决定因素,导致系统集成商选择价廉质低的产品。此外,有些楼宇自控系统集成商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这主要源于难以在短期内测试系统功能是否符合其所承诺的,尤其是在能源管理系统领域。
  - 在前几年房地产投资过热的环境下,楼宇自控市场迅速涌入了一批科技含量不足,同质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为了能在当今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当中存活,更多的企业将发展重点放在了研发、创新、成本控制及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经济刺激政策对楼宇科技行业的影响程度有多大?

  在经济下滑局面的影响下,自2008年11月以来中国政府先后推出了财政刺激政策,行业振兴规划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剖析整个4万亿财政投资政策,我们发现一些应用楼宇科技的垂直市场将受惠于此。其中45%的投资将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地铁、电网建设等。为楼宇科技在此方面的应用带来机遇。此外,将近400亿人民币(合59亿美元)将投入到医疗卫生建设上,刺激了新建或改建医疗设施的需求。另外,中央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投资表现了史无前例的决心及重视。在整个经济刺激计划中,约9%的投资投入到环保领域。下一个热点将是污水处理厂,核电站的建造等。

  在行业振兴规划中,钢铁、汽车、装备制造业、纺织等已列入计划中。考虑到现阶段产业政策的不明晰及具体执行过程的不确定,短期内的影响将很难判断。我们会继续关注规划的进展及影响。

  2009年展望

  考虑到当前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楼宇科技的发展速度将放缓,2007年至2012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8.9%。尽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对占下游用户50%以上的商业地产市场有积极的影响,但是房地产开发商仍然不能避免销售业绩下滑及现金流短缺的局面。从长期来看,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将成为房地产长期发展的动力。

  与房地产市场的下滑相比,大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将进入工业领域。楼宇科技应用的机遇将体现在具有以下特征的行业中。1)具有充裕现金流的企业(如烟草制造业、发电厂等);2)对环境控制有较高要求且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仍然保持良好销售业绩的行业。(如医药、研发中心等)。

  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央政府将更加关注节能及环保领域。未来楼宇科技产业将会迎来对节能型产品及能源管理系统的需求。但是,真正实现绿色楼宇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吴姗 供稿 中国传动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6: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逆势创新,引发绿色智能建筑发展新革命

2009年4月10日,由中国指数研究院、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北京明日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珠海慧生能源发展技术有限公司、日本鹿岛建设公司等联合举办的首届“绿色、安全、智能建筑技术和应用交流会”在首都大酒店隆重召开,来自中日双方150多名代表共济一堂,就绿色建筑发展和技术应用进行广泛交流。本次会议是中日房地产、建筑、节能服务等相关行业最为全面的一次交流,将为我国引进绿色建筑新技术,突破合作瓶颈,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会议为期一天,来自中日双方房地产开发商、承建商、节能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等代表畅所欲言,就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和政策、绿色建筑与智能化、绿色建筑与能源供给、安全抗震建筑与实践、节能服务企业的运营与融资以及中日房地产、建筑企业合作前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同期,会场还举行了小型展览会,为中日双方提供最新技术、案例的展示平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小洪在会上表示,建筑的绿色生态化、智能化、安全舒适,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是我国建筑等相关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其环保技术、建筑智能设计、抗震技术方面有着国际的领先水平。相比之下,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设计,实施和运作等多方面,日本的经验将会是我们很好的参考。他指出,本次会议,将是我国企业和日本公司绿色建筑领域长期合作的良好开端,希望中日公司间在技术和交流合作上开花结果。

此外,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先生,做了开幕致辞,并就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和节能状况向各位来宾做了概括性的介绍。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黄瑜就中国房地产现状和趋势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开彦,日本Asuka-DBJ株式会社CEO丰岛俊弘,日本RecycleOne株式会社社长木南阳介,日本鹿岛建设小堀研究室小鹿纪英,日本大金工业山村新治郎,日本设计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小林利彦,福冈地所的代表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演讲。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促进合作洽谈,承办方北京明日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经理赵奇飞透露,会前,组委会已经安排了部分企业的对接,同时,交流会设立企业沟通坐席(20席),日方参会公司和中方公司同席就座,搭建商务平台,畅聊相关技术和应用合作诸事,目前已初步达成技术投资、合作意向16家。据介绍,本次日本共有30多家公司前来参会,其中包括了全球最大的日本鹿岛建设公司,会后,还将组织考察团前往北京当代MOMA和四川进行房屋节能设计与抗震考察。

中国整体节能首席运营商,珠海慧生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聂民表示,我国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11倍,国家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应该从整体节能的角度出发,整合创新,才能达到的达到十一五计划20%以上的整体节能量,建筑物的能耗需要从粗放型向智能,绿色与节约转变,也是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破坏的积极举措。通过本次会议,我们对日本Esco企业运营与融资、日本安全耐震建筑设计实例、日本环境与空调趋势、日本绿色环保建筑设计趋势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我国节能服务企业是很好的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6: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能建筑施工标准今年出台

沉寂多时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即将在今年出台,至此,智能建筑将有相对完善的配套标准可依。该规范的主要编写者、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范同顺表示,与设计、验收标准间隔六七年才出台的施工标准,主要是考虑到“在技术不成熟的时候,有关部门过早颁布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规范,势必会对技术人员造成误导,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顺理成章

  智能建筑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属于朝阳产业,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系统都需要时间的检验。早在2002年、2003年,国家智能建筑设计、验收标准就相继出台,但国家智能建筑施工标准一直没有出台。

  “没有楼宇自控系统的施工规范,工作中缺乏参考依据,解决问题只能靠自己的经验,有些技术问题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有些涉及到土建、给排水等专业技术,我们没有权限,只能交由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士代为操刀,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很容易对整个智能化工程造成重大影响。”北京某智能工程企业的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行业施工标准的制订被推到需迫切解决的关口。此次智能建筑施工标准出台后,将形成完整的智能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全流程标准,有助于智能建筑的发展。

  范同顺认为,智能建筑的科技含量比较高,成熟度不够,除了智能建筑施工领域,系统集成、楼宇自控领域的标准也是一片空白,技术人员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常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进步,行业标准将会逐步完善。

  施工标准的出台能否解决智能化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黄久松认为,现在的行业工程标准只属于推荐性标准,给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缺乏法律强制性,不能对技术人员进行硬性约束,使得各种类型建筑的智能化质量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无缝对接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去年对北京市106座建筑的智能系统运行情况展开调查,发现三成建筑的智能系统运行不正常,三成则长期处于瘫痪状态,智能系统运行良好的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黄久松认为,形成这种局面与当前不完善的行业标准有必然的联系,很多工程企业会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企业施工标准,规范本公司员工的行为,保持工程的施工质量。但是,目前行业内工程企业的实力悬殊巨大,鱼龙混杂,智能化工程的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系统带病运行的现象比比皆是,还有不少的系统长期处于瘫痪状态。

  范同顺表示,即将出台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将智能建筑中的综合布线、信息设施、安防等多个子系统的安装情况都做了详细规定,其中首次对系统集成、设备管理进行技术性规范。

  同时,施工规范参照了设计、验收标准中的很多内容,形成了一套很完善的工程标准,技术人员只要按照设计标准施工,验收人员也能依据要求检验。这样,智能建筑中的设计、施工、验收标准就实现了“无缝对接”,配套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5-4 09:55 , Processed in 0.0204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