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以变突围 中国制药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生意社4月23日讯 根据此次公布的新医改实施方案,未来3年各级政府用于医改的投入预计为8500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和政策利好,药品行业将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发展空间,实现战略升级?毋庸置疑,新医改已经奏响了药品行业的“变奏曲”。 并购重组吹响进军号角 有专家认为,新医改开启了药品行业整合的大幕,医药行业的并购将更加频繁,更加活跃。事实上,业界的反应比政策出台更加迅速。2007年,全国医药行业发生了43起并购,总计涉及金额达34亿元。 一些优质医药企业为参与行业并购已在摩拳擦掌。以修正药业为例,早在2007年下半年,该公司就兼并重组了吉林省白山市的6家药厂和1家以人参深加工为主业的外资企业。“修正药业实施的企业并购,不是简单的资产扩张,而是整合公司的产业和市场资源,优化行业区域竞争秩序,同时,扩充企业产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修正药业董事长修涞贵表示,修正药业对并购的企业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必须与修正药业的产品品种和产业群形成互补。 修正药业的并购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药品行业并购整合的主要趋势: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当区域、领域龙头,掌握市场主动权。实际上,医药行业对于技术、资本、研发等方面的高要求,决定了那些研发费用低、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和技术不过硬的中小规模企业将生存困难。 据悉,世界排名前25位的制药跨国公司有20多家进入了中国,中国医药高端市场基本上都被跨国企业及其在华投资企业所占据。国内的制药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必然会通过不断整合来提高企业集中度,因此,未来几年行业内部或者跨行业的并购重组将会不断发生。 “中国药品行业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并购时代。”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药业巨头们都不想在新医改的竞争中落后,以往围绕圈地和成本利润之间展开的竞争将升级为对资本和外来品牌的争夺。 在国内并购暗流涌动的同时,中国医药企业也在尝试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国医药企业2008年已经完成了两宗海外并购案:1月31日,中国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的领军企业,药明康德以约1.63亿美元完成了对美国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外包服务供应商AppTec实验室服务公司的收购;3月12日,中国最大的监护仪厂商深圳迈瑞公布了其海外上市后的第一项收购决议??以2.02亿美元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收购完成后,迈瑞将成为全球监护仪行业第三大厂商。 “中国制药”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然而,中国药企海外并购的成功并不能表示“中国制药”已经登上了国际舞台。 据了解,在占全球药品消费市场88%份额的欧、美、日市场上,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药品很少,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药寥寥无几。2003年-2005年,我国通过审批的自主知识产权化学药品牌有212个,其中真正的化学实体仅17个,加上中药22个,可谓凤毛麟角。而2006年对全国230家制药企业的联合调查也表明:国内制药企业自认为已经或正在开发属于“世界范围内新药”的比重仅为3%。 “中国制造”与“国际制造”之间的差距不在数量,而在质量。有专家认为,中国的药品行业长期处于低端复制的状态,在国际竞争中,数量庞大的“仿制药”难敌技术含量高的“原研药”。 数据显示,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共受理药品注册申请3413件,批准新药生产申请165件,批准仿制药生产申请1502件。与此相对比的是,近年来美国每年仅有20种-30种新药上市,而新药研发经费却从2000年的8.02亿美元增至目前的9.8亿美元,平均研发时间也延长至14.2年。 有专家认为,跨国制药企业正抢占国际医药的制高点,我国制药工业如果不加快自主创制疗效好、价格合理的新药,不仅难以实现“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国内医药市场份额还将有可能进一步旁落。 “我国生产的西药超过97%为仿制药,几乎所有先进的制药技术都来自国外,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整个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非常高。”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综合部主任许铭认为,外资对我国药品产业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正在不断提升。 据了解,在大城市中,外资药和进口药已占据60%?65%的市场份额,医疗器械市场中80%左右的份额为洋品牌占有;有些品种的市场几乎被外资产品垄断,如礼来公司占据了我国胰岛素市场99%的份额。 专家认为,探讨制药工业研发水平薄弱的问题,需更多地从与医药创新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中寻找原因。正是由于以药养医体制造成医疗卫生机构对高价药的偏好,过低的“新药”标准以及不完善的药品定价机制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才使得制药企业偏离了正确的创新方向。 新医改扫清了自主创新的政策障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和引导创新的同时,也通过提升仿制药标准,有效地引导中国仿制药的研发、注册和生产。 尽管面临严峻考验,我国药企仍然没有放弃“走出去”的尝试。2007年,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抗艾滋病药品??奈维拉平获得了美国FDA的认证。FDA迄今为止的数据显示,这是中国制药企业首次获准向美国出口制剂产品(即成品药)。《华尔街日报》称,“华海药业是中国企业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的一个缩影。” 资本青睐“跟上节拍”的公司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到,想投入到医药企业的资金这么多,投资的积极程度超过历史上所有的时期,包括内资和外资。”一位业内人如此表示。 事实上,这一趋势与中国医药商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趋势相吻合。大药企要想成为区域龙头需要资本的支持,而资本向来都是锦上添花,只有大企业才能为其带来丰厚的回报,于是,强强联合的模式应运而生。 针对新医改方案的出炉,中金公司、申银万国、招商证券等主流机构均发布报告称,医改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基本符合市场此前的预期,对医药行业的整体发展将会构成长期利好。 申银万国表示,新医改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影响是长期而渐进的,总体对行业运行非常有利。这个政策的发布不仅直接刺激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最直接受益的则是医药企业及相关的上市公司。 招商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张明芳也乐观估计,随着新医改实施方案的公布,前期制约板块估值水平的不确定性消除,板块面临全面补涨。 事实上,早在新医改征求意见稿面世时,投资者便热捧“医改概念股”。新医改方案颁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医疗板块领涨两市,数只医药股放量涨停,医疗器械、生物疫苗等子板块更是全线飘红。与此同时,资本运作也没有停止步伐。去年10月,中信资产向国中医药注资1亿元人民币;今年2月17日,主营生物疫苗生产的深圳迈高与美国HTDS公司签署并购重组协议,宣布将借壳这家美国公司登陆纳斯达克;3月23日,江苏鱼跃医疗连续三天涨停,收盘于29元,比起去年10月中旬的股票价格暴涨159%,其年报披露,公司最大的增长驱动因素便是“新医改的逐步兑现”。 据《2008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投资报告》显示,2008年全年度,中国医疗健康行业融资金额增长40.62%,制药与连锁药店领域排在融资额度前两位。 政策优势加上巨大的市场潜力,外资也借新医改东风来抢占资本市场。今年2月,拜耳医药保健高调宣布,未来5年将投资1亿欧元在北京建立国际研发中心,这也是拜耳在中国研发方面首次投入上亿巨资。 有分析人士表示,这和半个多月前,药业老大辉瑞600亿美元并购惠氏的豪迈举动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旨在争夺中国庞大的专利药市场。而随着医改进程逐步推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礼来、罗氏、赛诺菲-安万特等外企纷纷开始加紧资本运作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