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5年600多点到1990年泡沫爆裂前的12682点,台湾股市整整涨了20倍。资金的推动是这波行情的主因,过多的资金追逐稀有的筹码,造成价格的不合理飙涨,再加上松散的监管制度以及当时所谓的股友社、大股东、市场主力的恶意操控炒作,更使得这股飙涨畸形变调。 2009年全球股市像大洗三温暖般,先在第一季度底跌到惨不忍睹,然后又在一堆疑问中,不知不觉地反弹回雷曼兄弟破产前一个月的水平,追踪全球股市的MSCI世界指数(编注:即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所编纂的全球型指数,由全球各主要国家的重点股票组成, 也是多数全球型股票基金经理人所依赖的一个指数),从低点起算,2009年涨幅竟达七成。 这波金融海啸前,中国台湾地区正值政党轮替,全台一片政经气氛大好,股市名嘴们一个一个竞相叫喊股市上万点,股民们也激情配合,没想到此时美国玩破了一个次级房贷大泡沫,造成全球金融大地震。说也奇怪,千里之外的台股竟然倒得比震中心美国还惨烈,台湾股民在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前,已重重地从云端摔回地面上。 财金媒体开始群起检讨这次金融海啸的起因,这个泡沫如何吹起来的?过度的信用扩张、失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只是台面上的男女主角,综观世界金融泡沫史,贪婪的参与者与失灵的监管机制才是这类戏码不变的制片与导演! 疯狂的股市逐金晚宴 股市的涨跌往往难以预测,人类的疯狂更是莫名所以,但古有明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回首台湾的股市历史,1990年的股灾是个经典,时至今日刚好满20年,这个被戏谑地称为另一个台湾奇迹的股市泡沫史,对照这次的金融泡沫来观察,从中我们或可学得一些经验,并温习历史教训。 先概述1990年台湾股灾的时空背景。1980年台湾经济起飞,台湾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外贸出口为主的工商社会,经济开始迈入增长率长期维持在9%之上的狂飙年代,并以弹丸之地累积了世界第二大的外汇储备,当时有一句俗语形容得最贴切:“台湾钱淹脚目”,意思是说那个年代只要肯努力,遍地都有赚钱的机会。此时人民的口袋越来越有钱,但当时的金融市场还很封闭,投资渠道相当有限,加上台湾受美国平衡贸易逆差的压力,缓步放手让新台币升值,导致资产价格升高、外资热钱流入,当股市开始启动后,民众存在银行里的大笔资金便受不住诱惑,开始竞相往股市里投入,一场疯狂的股市逐金晚宴就此展开。 “台湾奇迹”是当时世界各国对台湾经济发展的美誉,但这个狂飙年代几乎是以另外一个不名誉的”奇迹”画下休止符的。 1990年代经济泡沫代表首推日本,经济体爆炸性增长再加上日本人“日本第一”的民族性,日本股市在1980年代尾声上演了一场“对抗地心引力”的大戏,几乎差一步登上“月球”(40000点)。麦基尔的《漫步华尔街》一书中详述了这段泡沫的荒谬历史,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描述为:当时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证券的市值超过所有美国券商市值的总和!不过,大约与此同时,南方不远处的台股泡沫也丝毫不逊色??当时三商银(三家台湾官股银行之合称,由台湾当局主导)的市值已超过美国所有银行的市值总和! 如果从1985年的600多点起算,到1990年泡沫爆裂前夕的高点12682点,前后台湾股市整整涨了20倍,期间更创下短短10个交易日狂奔1000点的世界纪录。资金的推动是这波行情的主因,过多的资金追逐稀有的筹码,造成价格的不合理飙涨,再加上松散的监管制度以及当时所谓的股友社、大股东、市场主力的恶意操控炒作,更使得这股飙涨畸形变调。 “菜篮族”与“三商银” 那年头炒股变成台湾的全民运动,巅峰时期的股票开户人数超过500万人,几乎是士农工商、家家户户都在炒股,上到大学教授、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竞相追逐,深怕自己错过了天大的赚钱机会!至于股票的基本面、投资价值等全都不重要也不关心,当时人称“菜篮族”的股民们,最能体现这样的荒谬。 所谓的“菜篮族”就是指当时的家庭主妇,一早拎着菜篮去买菜,结果是菜有没有买齐不重要,赶在股市开盘前进到号子占好位子才是要事,于是出现交易大厅内挤满拎着菜篮的婆婆妈妈在交头接耳交换股市“情报”的景象。当时流传一则笑话: 新手“菜篮族”听到旁人说“三商银”未来情势大好,不禁心动,于是走到交易柜台:“小姐,我要买一张‘三商银’”。(当时市场习惯用“三商银”来统称三家各自独立的台湾官股银行。) 小姐:“没有‘三商银’这支股票耶,但是有‘三商行’,要买吗?”(三商行是一家百货企业)。 新手“菜篮族”:“……好吧,那就买一张‘三商行’!” 这就是当时散户买卖股票的实况:只听信明牌(意指消息),闭着眼睛就买。的确这波大涨行情也造就了许多暴发户,一夜致富的故事到处流传,各种炫耀性消费门庭若市,暴发户必备的“奔驰、劳力士、XO”成为台湾的三多,每天下午台北高级大饭店的下午茶餐厅间间爆满,聚满股友热切讨论当日的战果……然而社会价值急速向物质崇尚倾斜,贫富差距拉大,治安也日益败坏,当时有一首台语歌“1990台湾人”是这样描述的??“台湾股票淹肚脐,台湾厝价淹下骸(下骸为下巴之意),台湾枪子淹目眉(目眉为眉毛之意)……”??相当写实地呈现当时的社会景象。 “台湾股票淹肚脐”的结果就是全民疯狂把资金倒入股市,造就了惊人的成交量,1988年的成交总值达7.9兆台币,是该年台湾整体经济规模(GNP)的200%有余(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35%),成交量之大在当时仅次于东京、纽约、伦敦,成为全球第四大,其中1989年8月28日单日1946亿台币的成交值更创下当时世界之最;此外,股民在股市内投机操作、短进短出,也创下交易周转率达229%的世界之最(美国的这一比例当年仅61%),完全与正统的“买进持有(Buyand hold)”的价值投资法则背道而驰。 证券商光怪陆离之至 此外,另一个买股运动的推手??证券商也是光怪陆离之至。1989年台湾登记之合法券商约130家,加上另外还有150多家准备开张,形成全球惟一证券商家数超过上市公司家数(166家)的怪异光景。证券商在当时可谓是最赚钱的产业。据统计,当时一家券商单日的手续费收入就可以超过一家中型企业的整月营业收入,市盈率更是传统制造业的四倍,莫怪乎人们都羡称这群从业人员捧着“金饭碗”,但是这么优厚的利润许多是在违法的情况下取得的。在监管机制不周的环境下,许多券商挡不住利益的诱惑,不务正业的勾当在当时已是司空见惯,最恶名昭彰的就是券商联合上市公司大股东或是股友社坑杀无知股民、非法经营融资融券业务、向股民提供当日冲销买空卖空的业务等。许多证券商营业员与主力、公司派、金主圈(金主指的是大方的出资人)搭上线,丰厚的佣金收入、“跟单”投资获利随之而来,财力雄厚的则可能身兼营业员与地下金主两种身份,就是所谓超级营业员。当时台湾市场上人称”四大金钗”的便是代表,四大主力与四大金钗群魔乱舞,写下许多股市传奇故事,也反映出整个台湾股市的监管失灵问题。 在台湾,证券商是特许行业,上头是有正式的政府机关监管的,然而台湾的券商监管机构不像美国证监会(SEC)拥有绝对的司法权以及庞大的行政资源来强化监管力道,再加上台湾的金融犯罪判例往往过轻,几无吓阻效果,也难怪”宵小”甘于冒险一博。政府单位除了未有效发挥监管功能外,“乡愿”的心态也是坐视整个股市不断虚胖直到破裂的原因。因为股市是经济的橱窗,自然也成为最直接的施政成绩单,所以在台湾,政府是最大的多头,是最不愿意看到股市下跌的,过去也曾多次出手干预股市,只不过方向永远只有一个,就是做多,鲜少有紧缩政策,但这样反而造成股民风险意识降低,以为再如何糟的状况政府也会永远跟他们站在同一边。课征证券交易所得税就是一个例子:1988年当时台湾的财政主管郭婉容基于赋税正义决定课征证券交易所得税,结果造成股市连续无量崩跌19天,惹得股民骂声连连,最终政府被迫以提高免税额以及减半征收等措施妥协,才让这场争议落幕,但同时也让人们对政府贯彻制度的决心大打折扣,乃至于时至今日,课征证券交易所得税仍是一大禁忌,官员们闻之噤声,因为谁也不想得罪股民 名副其实的“吃人市场” 疯狂的股民、失控的券商以及无力的监管机关,再加上混乱的媒体传播、市场大户主力以及公司大股东的操纵等因素,使台湾股市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吃人市场”,当时《经济学人》(Economist)更以相当严厉的字眼??“放任与腐败”,批评当时的台股乱象。最终,虚幻泡沫免不了破灭的一天,股市于1990年2月中旬开始回跌,短短的8个月间,指数从高点12682点崩跌到只剩零头的2485点,惨烈的股灾让许多股民多年积蓄毁于一旦,家破人亡、走上绝路的社会事件更是时有所闻,股灾大大重创了台湾社会。在两岸三地颇有名气的系列小说《八败人生》,第一部便是以1980年代台湾股市的暴起暴落为时代背景,书名的“八败”取1980年代失败的人生之意??相当写实地说明了这场股灾的疯狂、毁灭与反省。 风暴过后,台湾当局与相关单位记取教训,无论在法规或是制度设计上逐步修正,加上市场开放与国际金融接轨,台湾股市的运作已步上正轨,只不过,时至今天,12682点却成为台股指数可望不可及的“天险”了!吾人也不禁要问,如果有幸台股再有机会涨到那个位置,到时会是怎样的气氛与情形,是反映基本面还是只是另一个泡沫?而向来弱势的股民们又会如何应对?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以一句话归纳自己经济学的精华:“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freelunch)”,虽然是大师简单的一句话,内涵其实是涵盖相当深入的政经学理,套用在投资的世界里却也是简单扼要、铿锵之至。在金融市场(或说是投机世界)里,市场上的赢家仅是少数,而观察这些赢家的共同特质就是花费心思、努力钻研,盲从瞎随在他们身上是看不到的,同时赢家更能与时俱进,适应瞬变的金融市场,随时学习最新的金融工具与交易策略。 撰写本文时,适逢大陆政府批准开放股指期货,其实回顾台湾股票市场发展史,数年来对外资的管控逐步放宽,加上1998年台股指数期货正式挂牌上市,2001年台股指数选择权等期权衍生品也相继挂牌,对照当下中国金融市场的变化,也是以极快的速度朝同样的方向发展:更多的参与者、更开放的交易制度以及更多选择的金融工具。可以说,日后对两岸无论是主管单位或是证券商乃至于一般投资大众的挑战将更大,但同时也提供更多的机会,未来,周全的监控制度、正派经营的证券商或期货商,以及理性用功的投资人三者配合,才能使股票金融市场健全发展,降低股灾再发生的机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