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1|回复: 0

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能源要发展装备须先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0 09: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能源要发展装备须先行

  

  能源要发展,装备须先行

  ??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

  (2010年9月1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装备是科技的载体。推动能源科技进步,发展先进能源装备,是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稳定能源体系的需要,是能源技术进步的体现,是促进能源行业生产力发展的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2008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我们强调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必须紧密依托重大工程,以需求拉动研发,以需求提供市场,这是我们二、三十年来致力装备国产化的一条成功经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用来比喻重大工程与重大装备两者的关系,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如是分开管理,只能是事倍功半,中编办的三定方案赋予国家能源局能源科技装备管理职能,是此次能源行业管理机构改革的成功点之一。从实践中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能源重大工程为重大能源技术装备提供了应用的平台,两者紧密结合,空冷发电设备、超超临界机组、核电装备、循环流化床锅炉、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一、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就

  近年来,我国能源行业迅速发展,以电力为例,2005年装机容量为5.17亿千瓦,今年7月已突破9亿千瓦,年均增加1亿多千瓦;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在市场机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行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行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柱产业地位基本奠定,主要表现在:

  (一)规模快速增长,成为世界装备制造大国

  近几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28%,远远高于GDP的增速,也高于整个制造业的增速,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越来越突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据统计,装备制造业对全国工业总产值、就业的贡献率均超过25%,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更是超过50%。发电设备等电气产品的生产能力已位列世界第一。2001年我国的发电设备产量为1300万千瓦,2008年已超过了13000万千瓦,7年时间增长了10倍。据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统计,与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装备制造大国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在世界的排名一年一个台阶,2006年约11200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三,远低于美国,仅比位列世界第四的德国高1000多亿美元;2007年约15186亿美元,超过日本,追赶到了世界第二;2008年达到20167亿美元,进一步超过美国,以产值计成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

  (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一些重大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年来,能源装备行业成套能力得到提升,一批核心设备研发成功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力的保障了重点能源工程建设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欧洲、日本之外为数不多的能够成套提供百万千瓦核电设备的国家;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70万千瓦大型水轮成套机组、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国产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已顺利投入运行;成功建造了14.7万立方米薄膜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摘取了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三)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一批重大装备进入国际市场

  我们初步实现了“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目标,目前在建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综合国产化率可达80%;特高压示范工程的设备国产化率超过了90%;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的比例已超过80%,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

  与此同时,一批重大装备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装备制造业实现了由“逆差”到“顺差”的历史性转折。据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统计,2006年之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高于出口,形成了巨大逆差,不少重大技术装备依赖国外;2006年进口和出口基本相当;从2007年起,出口开始大幅度的高于进口,2008年装备制造业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60%以上。以发电设备为例,近年来出口数量高速增长,2009年出口机组容量达1648万千瓦。

  (四)产品结构得到改善,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简称一重集团)、中国东方电气(29.35,0.36,1.24%)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电气)、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连重工•起重)等企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核电、风电等产品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增长。一重集团以前的产品以冶金和矿山装备为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冶金和矿山装备的需求严重萎缩,但企业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原因就在于通过前几年的努力,实现了结构调整,核电设备的旺盛需求弥补了传统产品的下降。几年前,风电市场开始启动,东方电气和大连重工•起重抓住机会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如今已经成为国内风电整机制造业的龙头,在国际上也进入前十名,实现了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

  (五)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

  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的行业龙头地位更加突出。上海电气(8.04,0.05,0.63%)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简称哈电集团)、东方电气的年生产能力均超过3000万千瓦,是带动我国电力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改善产品结构、出口海外的领军企业。在全球12家著名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中,我国三大电气集团的技术经济指标综合排名已由过去的下游跃居中上游。

  近年来,企业重组步伐加快。特变电工(17.53,0.21,1.21%)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重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先后与10多家企业进行重组,形成了输变电、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产业。通过重组,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特变电工沈变)六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能从不足2000万千伏安,到去年超过了8500万千伏安,成为世界单厂生产能力最大的工厂;产品结构有效优化,500千伏产品成为主导产品并批量出口美国等国家。近四年来,我四次到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公司,每次都看到有新的变化,新建成的特变电工东北输变电科技产业园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在国家的支持下,能源装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形成了一批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一重集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简称二重集团)、东方电气、哈电集团等都建设了世界一流的出海口基地,沈阳、上海、德阳、西安等能源装备制造集聚区的优势日渐突出。

  二、能源技术装备自主化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结合国家重点能源工程建设,加强组织协调,通过支持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组织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支持组建工程研发中心等措施,扎实推进装备自主化工作,在各个主要能源装备领域,通过确立一批自主化依托工程,国产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力地保障了能源建设的需要:

  核电领域。我国已经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制造和工程建设能力,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基本可以立足国内。近几年,陆续完成了大型铸锻件、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和主管道等核岛关键设备,汽轮机、发电机等常规岛关键设备以及核级泵阀、控制系统等设备的研制工作。同时,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累计投入200亿~300亿元资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核电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可以说,我国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核电装备制造业体系,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支撑我国未来二十年核电发展的需要。

  清洁高效火电和大型水电领域。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已批量生产、投入运行,自主开发的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些性能指标超过了国外水平。针对北方缺水地区研制的30万、60万千瓦空冷火电机组已实现国产化,较常规水冷机组节水75%以上,100万千瓦空冷火电机组也已经完成研发,华电灵武二期两台机组将于明年投入运行。通过“打捆招标”引进技术,重型燃机国产化率逐步提高,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大型燃机的历史。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部国产化的三峡右岸70万千瓦水电机组正常运转,我国大型水电机组设计制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输配电领域。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特高压1000千伏交流、±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已经投运,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送能力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输电工程,标志着我国特高压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上取得重大突破。输配电技术装备的发展支撑我国电网进入大规模跨省区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

  煤炭综采领域。已经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曾经长期依赖进口的2000千瓦以上大功率厚煤层电牵引采煤机、世界最高的6.3米采高液压支架、世界最大等级的55立方米矿用挖掘机等大型装备研制成功,投入使用。中煤集团生产的煤矿综采设备已批量出口俄罗斯。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华集团)依靠科技进步和先进装备,百万吨煤炭死亡率由2002年的0.24降低到近年来的0.02左右,安全生产指标国际领先。如果所有的煤矿都能这样安全,我国煤矿安全形势将大大改观。

  石油天然气领域。标志着石油装备制造行业技术水平的1.2万米的陆地石油钻机、122米自升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30万吨的浮式储油轮(FPSO)、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等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制造;相继研制成功了世界最大的2000吨级加氢反应器、石化行业“三大压缩机”、6万M3/h大型空分装置、大型乙烯球罐等重大产品。近年来,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很快,国内装备制造业通过引进技术、自主开发、与国外合作等形式已经具备了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大型天然气液化装备国产化的能力,40-48?、600-900磅大型球阀已经研发成功,大型电机驱动压缩机组将于明年2月份鉴定,燃机驱动压缩机组正在研发中。

  可再生能源领域。通过大型风电场特许权招标和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风电设备产业链,国产1.5兆瓦机组批量投入运行,国产化率超过80%,大幅度降低了风电场建设和运营成本,今年上半年,东方电气和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锐风电)1.5兆瓦机组产量都达到了1500多台;3兆瓦机组已经在亚洲第一个海上风电场投入运行,5兆瓦、10兆瓦机组正在研制。华锐风电、新疆金风科技(19.72,0.13,0.66%)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风科技)和东方电气三家企业2009年的风电产量分别居全球风机十强的第3、5、7位。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光伏电池产量世界第一,10MW、20MW光伏电站已经投运,太阳能发电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开展了生物质能成型技术和生物质燃烧技术研究,逐步推进生物质能市场走向成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新能源大国,在全球进入新能源时代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事实表明,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助推了我国能源行业大发展。近几年,我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在世界电力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实的发电设备制造业基础。同时,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大幅度降低了能源项目建设成本,国产装备价格一般较同类进口设备低1/3-1/2左右,给项目业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增强了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活力。

  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有益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依托工程实施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强协调和组织,争取用户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市场经济就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重大装备研发和推广初期,必须加强政府的协调和组织。重大装备研制技术难度高,前期投入大,制造周期长,首台套的应用推广难度大,是“市场失灵”的典型领域,需要政府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制造单位和用户单位的意见,组织国内一流制造企业合作研制,特别是要落实自主化依托工程,解决首台套自主化设备进入市场等问题。

  依托项目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这是我多年来的切身经历和体会。没有示范项目依托,即使研制成功了,也难以推广应用。我八十年代就在国家计委机电司工作,当时重大装备国产化的难度很大,机械制造部门把产品研制出来了,用户部门也不相信,首台套进入市场经历了很多困难。

  《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发表了一篇批评文章,“千万吨级露天矿设备全国大游行”。当时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一重集团引进美国大电铲技术,研制成功后,目标是给霍林河露天煤矿用,但霍林河不用;不得已找到江西德兴铜矿,从太重把设备运到江西德兴,但德兴铜矿也不用,又找到首钢的河北迁安铁矿。就这样从北到南,从南到北,费了很多周折,千万吨级露天矿设备才找到了用户,但还是免费试用。后来在政府的坚持下才在德兴铜矿批量推广应用。而同期的鞍钢齐大山铁矿仍花高价进口,成为齐大山铁矿一度债台高筑的重要原因。

  还有大家熟悉的电力领域,改革开放后我们引进了30万和60万千瓦发电机组。60万千瓦发电技术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哈尔滨三号机组,前后改了200多次,国产60万千瓦机组差点夭折。后来经过协调,在天津蓟县电厂让哈电集团示范60万千瓦机组,才扭转局势,这才有国产60万千瓦机组大面积应用的机会。

  这些例子,都是我的亲身经历,重大装备国产化必须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在十七大分组会议上,我在发言中说重大装备和重大项目不要分,要是分开,就事倍功半。这个意见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认可和重视,因此,国家能源局的三定方案中特别确定能源装备由国家能源局负责,设立了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近几年,三峡水电机组、LNG船、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空冷机组、风力发电机组、长输管道、核电、特高压输电设备等装备自主化工作在政府的协调组织下取得了长足进步。

  另一个方面,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需要用户单位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我国许多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突破,都是在用户单位的密切配合下实现的。鞍钢股份(8.41,0.01,0.12%)有限公司(简称鞍钢)和中国石油(10.21,0.02,0.20%)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大力支持一重集团研制中宽带钢冷热连轧机和加氢反应器,使这两类产品的制造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石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积极采用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制造的压缩机作为乙烯装置的核心设备,结束了“乙烯三机”长期依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的历史;神华集团立足自身需要,鼓励使用国产大型煤炭综采设备,促进了国产设备性能、水平的提高;南方电网公司支持直流输电设备自主化,国家电网公司支持使用超高压交流设备,使得这两项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二)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必须借助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

  市场需求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是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指挥棒。我国是一个大国,巨大的市场需求给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不同阶段,瞄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前瞻性地选择一批重点产品和技术,组织推进科技攻关和重大装备自主化;要优先支持那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家重大工程急需、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大量替代进口的产品。如上世纪我们组织研制的“九大设备”、“十二项重大成套装备”和近年组织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核电设备、大型空冷发电设备等,都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也是我们对外合作的基础。对当前经济建设急需、国内短期研制又不能满足需要的产品和领域,要通过引进技术,推动国产化来提升国内水平。项目业主单位,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还要从相关产业和国家的角度考虑整体利益;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短期利益,还要考虑装备国产化带来的长期效益。实际上,装备国产化最大和最终的受益者恰恰是项目用户单位。以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为例,40?600磅全锻焊球阀,当初国内不能制造,国外报价竟然高达50多万美元,国内研发成功后,国产的价格至多60万元人民币左右,国外报价也大幅度下降;长输管道X70和X80钢材全部国产化,改写了国外大型钢铁企业垄断国内油气管线的状况,使西气东输工程的采购成本比原计划下降了30%,大幅度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效益。

  (三)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要立足于开放式的自主创新

  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不矛盾,应该辨证看待,有机统一起来。关于这个问题,不时会有争论,有主张引进的,也有批评的,认为引进技术扼杀了自主创新,还有的认为自主创新是否定改革开放,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我认为,正是改革开放迅速缩小了我们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引进关键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是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改革开放的真谛,过去我们也讲自力更生,关起门来搞创新,是迫不得已,结果产品几十年一贯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现在改革开放了,打破了封闭,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自主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灵魂之所在,不要把两个事情对立起来。

  以汽车工业为例,批评的声音也不少,说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合资汽车太多了。我认为,这个事情还得历史地客观地看待。很多自主品牌汽车厂的厂长都有在合资企业工作的背景,比如奇瑞汽车的董事长尹同耀,他告诉我,在合资企业工作期间,受益匪浅,再加上坚持搞自主创新,才有今天的局面。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不矛盾。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不搞自主开发,而是很强调自力更生。在那个时期,开发了红旗、上海、北京212等自主车,结果国门一打开,因为安全性、油耗都不如国外,这些自主品牌车销声匿迹了。当时的条件下,我们被封锁,不能借鉴别人的技术,所以走了很多弯路。改革开放后,开了眼界,学到了先进技术,汽车工业发展起来了。如果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摸索的话,那不是又回到闭门锁国的状态了?我认为,改革开放的过程,大大缩短了汽车工业和外国的差距,加快了自主创新的步伐;没有开放的过程,汽车工业不会发展这么快,要客观认识这个问题。

  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也是如此,不能在强调自主创新时否定从国外引进技术和合资合作所发挥的作用。当然,也不能完全依靠引进技术,忽视消化吸收再创新。大量事实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进来的,也是市场换不来的。特别是最近几年一些国家强化对中国转让技术的控制,禁止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向中国转让和出口。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战略导向,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

  重大装备研发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可贵。对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中取得的成绩,应当充分肯定;对制造企业、用户单位和政府部门在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方面积累的经验,应当认真总结,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光大。

  三、进一步促进能源装备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

  我国虽然在产值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但远称不上制造强国。就如何进一步促进能源装备产业健康发展,我讲几点意见。

  (一)要抓住能源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孕育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遇上世纪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面对危机,世界各大经济体都希望通过绿色能源革命,抢占全球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带动经济复苏。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宣布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全球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有可能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再次重塑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经济政治格局。

  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出台了一揽子应对危机的重大措施,并把科技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要积极发展大陆架和地球深部能源资源勘查和开发,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安全、清洁替代能源,形成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体系,切实保障我国能源资源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使我国能源资源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去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出世界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要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在今年4月22日召开的第一次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加强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编制好“十二五”能源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在一些关键技术和产业领域占领制高点,要“着眼未来发展,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统筹谋划,加强能源科技和装备研发力量,尽快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发、装备制造、工程示范’四位一体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11-22 11:02 , Processed in 0.02047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