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9|回复: 0

中国运输辉煌成就 伟大的跨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4 13: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class=text_c><DIV class=topban><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http://pro.people.com.cn/js.ng/channel_range=1/1002/69227/&channel_id=69227&PagePos=124&size=59830&site=people"></SCRIPT></DIV>

辉煌的成就 伟大的跨越

<DIV class=text_img></DIV><DIV class=show_text id=zoom><DIV id=p_content>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目前,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运输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交通运输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为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交通运输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旧中国交通运输业非常落后,而且发展十分缓慢,装备破旧,民间运输工具主要以畜力车和木帆船等为主,广大内地普遍处于十分封闭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8.07万公里的公路,其中铺有路面的仅占40%;铁路营业里程仅2.18万公里,全部是蒸汽机车;内河航道7.36万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的航道仅2.42万公里;民航线路1.13万公里,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和30多个只能起降小型飞机的简易机场。全国主要运输方式客运总量仅为13695万人,货运总量仅为16097万吨,约有一半的货运量是由人力和畜力车及木帆船完成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不论是交通设施总量、规模,还是运输能力供给以及运输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已进入各种运输方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全面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一五”期间,在大规模投资的带动下,我国交通运输的线路网络和客货运量均快速增长。各种运输方式的总里程,从2005年的558.6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706.7万公里,增长26.5%,年均增长4.8%;全社会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由2005年的184.7亿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327.0亿人次,增长77.0%,年均增长12.1%;旅客周转量由17466.7亿人公里增加到27894.2亿人公里,增长59.7%,年均增长9.8%;货运量由186.2亿吨增加到324.2亿吨,增长74.1%,年均增长11.7%;货物周转量由80258.1亿吨公里增加到141837.7亿吨公里,增长76.7%,年均增长12.1%。

铁路运输迈进新时代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跨越式发展,中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规模之大、标准之高,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98万亿元,是“十五”投资的6.3倍。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比2005年底增加了1.6万公里,增长了21.0%。截止到2010年底,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4.2万公里,电气化铁路比重由2005年的31.2%提高到46.2%,增加了15个百分点,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跃居世界第二。2010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达16.8亿人,旅客周转量8762.2亿人公里,货运量36.4亿吨,货物周转量27644.1亿吨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45.0%、44.5%、35.3%、33.4%,年均分别增长7.7%、7.6%、6.2%、5.9%。“十一五”期间,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72.8亿人,发送货物163.0亿吨,分别比“十五”增长35.9%、42.9%,均创历史新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西部开发的投入不断加大,西部铁路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全线建成通车,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自开通运营到2010年底,共运送旅客1426万人、运送货物1.2亿吨,旅客列车运行时速达100公里,创造了冻土铁路运行时速的世界纪录,所创新的冻土成套工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进了世界冻土工程技术的发展,为中国铁路对21世纪世界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对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人民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加速实现了客货分线运输,使铁路货运能力大幅提升。

目前,我国企业已系统掌握了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和重载货车的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机车系列产品,自主研制了载重70吨通用货车、80吨煤炭专用货车、100吨矿石和钢铁专用货车。我国还首次在世界上实现了机车无线同步操纵技术与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确保了近3公里长的重载列车,同步接受指令,同步实施控制。由于重载运输的发展,满足了每年2亿吨的铁路货运增量。2010年12月26日,我国能源大动脉??大秦铁路再次打破世界铁路重载纪录,年运量突破4亿吨。

“十一五”以来,随着“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实施,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开始运行在全国各地,我国铁路装备水平上了新台阶。

从引进并生产时速250公里级别动车组开始,博采世界高铁先进技术之众长,并迅速将先进技术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适应我国铁路运行的动车组,我国用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国外10年到20年才能走完的道路。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始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全程运行30分钟。之后,2009年,郑西、武广两条时速350公里级别的高速铁路相继开通,全程运行时间分别只需要2小时和3小时。2010年12月3日,我国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先导段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高铁最高实验运营新纪录,比之前“和谐号”CRH380A在沪杭高铁从杭州到上海虹桥试运行中创造的416.6公里/小时的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速超出了69.5公里/小时,再次改写世界高铁最高实验运营速度。

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8358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在建规模超过1万公里。到2012年新建高速铁路总规模将达到1.3万公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高速公路网络日益完善

农村公路建设继续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国公路发展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交通运输业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在投资带动下,公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建设规模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

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400.8万公里,5年增加66.3万公里。

目前,我国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43.4万公里,其中国道16.4万公里、省道27.0万公里,比“十五”末分别增加了3.1万公里和3.6万公里。2007年底,“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西部开发8条省际通道基本贯通,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

“十一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继续保持了“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势头。国家高速公路网中重点建设的“五射两纵七横”14条线路中,已建和在建路段达到95%以上。

201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比“十五”末增加了3.3万公里,增长80.7%,年均增长12.6%,“十一五”新增高速公路里程占全部高速公路的44.5%。高速公路进一步实现了大规模跨省贯通,加强了各大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分担了各省份、经济区之间的客货运输,通道效应日趋显著。高速公路骨架的基本形成,构建了城市间的公路运输通道,提高了综合运输通道能力,优化了综合运输体系结构。同时也强化了对铁路、机场和沿海港口的集疏运功能,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结构的优化。按照国务院公布的高速公路网发展规划,我国正在全力以赴地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建设。预计“十二五”末将基本建成。届时,中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有望达10万公里。

“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拉动城乡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亮点。

从2006年开始,国家组织实施了“五年千亿元”工程,农村公路建设步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快速发展新时期。通过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撑和服务。

“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村通公路。到“十一五”期末,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45.5万公里,新增里程54.0万公里,农村公路建设让人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由于公路投资和路网的建设,运输能力和运输量迅速增长。2010年,公路运输共发送旅客305.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5020.8亿人公里、发送货物244.8亿吨、货物周转量43389.7亿吨公里。

港口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

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港口的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港口布局日趋合理、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功能逐步拓展,港口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沿海港口建设投资超过3500亿元,在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和京杭运河等沿线相继建成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港区。

截至2010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港口数量为96个,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18726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611个。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1.0亿吨。其中,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4.8亿吨,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26.2亿吨;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4570.9万标准箱。我国港口吞吐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港口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带动临港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航空运输规模快速增长

基础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民航基础设施5年投资2500亿元,相当于前25年民航建设资金的总和。

截至2010年底,运输机场达到175个,5年新增33个,改建了一批机场,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机场体系。这些机场覆盖了全国91%的经济总量、76%的人口和70%的县级行政单元。其中首都机场客运和浦东机场货运分别进入世界前2和前3名。“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航线里程和网络进一步完善。截止到2010年底,民用航空航线里程为276.5万公里,比2005年底增长38.4%,年均增长6.7%。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航空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

截至2010年底,我国民用飞机达1597架,是2005年的1.9倍;2010年,全国民航共发送旅客2.7亿人次,比2005年增长93.1%,年均增长14.1%;旅客周转量4039.0亿人公里,比2005年增长97.5%,年均增长14.6%;共发送货物563.0万吨,比2005年增长83.6%,年均增长12.9%;货物周转量178.9亿吨公里,比2005年增长126.7%,年均增长17.8%。作为大众化出行方式,航空运输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管道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油气管道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高潮时期。经过建设,已基本建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道干线网,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截至2010年底,管线总里程从“十五”末的4.4万公里增加到7.9万公里,比2005年底增长78.4%,年均增长12.3%。2010年,管道输油(气)能力为96974.1万吨,比2005年增长57.3%,年均增长9.5%。

2004年建成投产的西气东输管线,以总长3800公里成为我国第一条超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大输量的天然气管线。2008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底西段投运、计划2011年全线建成投运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在与中亚天然气管道实现对接后,干线和支线总长度超过1万公里,是我国又一条能源大动脉,是迄今世界上距离最长、等级最高的天然气输送管道。

</DIV></DIV></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5-10 00:23 , Processed in 0.0202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