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13|回复: 19

风电设备制造业专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31 16: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面临发展机遇

在各类新能源中,风力发电是技术相对成熟、最具大规模商业开发条件、成本相对较低的一种,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从1996年起,全球累计风电装机连续11年增速超过20%,平均增速达到28.35%;新增装机维持高位,1996年以来平均增速为27.19%。

  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长,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美国。但从1986年起,美国过早地停止了对发展风电的优惠政策,而90年代初,欧洲一些国家却建立了较全面的支持可再生能源政策,所以,90年代以后,欧洲取得了更快的发展,至2006年底,约48000MW(兆瓦)风机安装在欧洲,占全球64.67%。另外在发展中国家,印度的风力发电也得到了迅速发展,2006年以6270MW的总装机容量居全球第四。

  中国的风力发电起步较早,但是在近些年却明显的落后了,2006年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604MW,在全球居第六位,与第二大电力装机大国地位不相称,特别在风机制造方面我们与欧洲国家甚至印度比都落后很多。

  根据风电发展的迅猛势头,预计2020年前,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将以2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欧洲风能协会和绿色和平组织曾发表题为《风力12:关于2020年风电达到世界电力总量12%的蓝图》的报告,这份情景报告认为,世界风能资源足够,风电上网没有实质性障碍,到2020年风电装机可达到12.6亿千瓦(这个数字是目前风电总装机的17倍),风电电量达3.1万亿千瓦时,占2020年总发电量的12%。

  2006年全球新装风电设备价值达230亿美元,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行业规模的增大和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投入风电设备制造行业。预计至2010年和2020年全球风电设备市场容量将分别达到32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

  中国风力资源丰富,政策扶持国有风电设备制造

  中国是个风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根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绘制的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分布图,中国陆地10米高度层的风能总储量为32.26亿kW(千瓦),这个储量称作“理论可开发总量”,实际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kW,近海风场的可开发风能资源是陆上的3倍,据此,中国可开发的风能资源约为10亿kW。

  2005年,中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风力发电作为国家扶持的重点,在税收和发电上网等方面享受一系列优惠,中国企业投资风电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带动了对风机的需求。

  2006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1337MW,占全球新增装机的8.9%,同比增长165.83%;至2006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达到2604MW,占全球风电装机的3.5%,累计装机增长105.29%。根据这个增速,中国的能源规划?至2010年风电装机达到5000MW,2020年达到30000MW的目标将轻易被突破。预计至201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可以达到20241MW,2020年可以达到224923MW,分别占到中国电力装机总量的2.02%和14.06%(图1)。

2006年,中国市场上风电机组的平均价格约4000元/kW,据此可以估计2006年中国风电机组市场容量约50亿元。按对中国风机市场新增装机的估计,假设2010和2020年风机价格分别下降30%和50%,中国风机市场容量约分别为180亿元和800亿元,这是一个巨大而且诱人的市场。考虑到中国强大的制造基础,较低的人力成本,中国的风力发电机组还将在国际上开拓自己的市场,中国的风机制造业前景不可限量。

  在中国的风电项目实践中,政府采用特许权的方式,从2003年至今前后进行了四次风电特许权招标。在此中间,风电特许权招标原则做出了三次修改,总的看来,电价在招标中的比重有所减少;技术、国产化率等指标有所加强;风电政策已由过去的注重发电转向了注重扶持中国企业风电设备制造。

  目前,中国对风电发展比较有利的政策主要有:

  国产化率要求。2005年7月出台了《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规定了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未满足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建设不许建设,进口设备要按章纳税。2006年风电特许权招标原则规定:每个投标人必须有一个风电设备制造商参与,而且风电设备制造商要向招标人提供保证供应符合75%国产化率风电机组的承诺函。投标人在中标后必须并且只能采用投标书中所确定的制造商生产的风机。

  风电全额上网。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要求电网企业为可再生能源电力上网提供方便,并全额收购符合标准的可再生能源电量,以使可再生能源电力企业得以生存,并逐步提高其在能源市场的竞争力。

  财税上扶持。考虑到现阶段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投资成本比较高,为加快技术开发和市场形成,《可再生能源法》还分别就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提供有财政贴息优惠的贷款,对列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标的项目提供税收优惠等扶持措施作了规定。

[此帖子已被 snow 在 2012-1-31 16:47:01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1 10: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风力发电厂商着力开拓海外市场

华锐风电科技将向土耳其的风力发电站提供设备。华锐和金风科技正在研究收购丹麦的维斯塔斯。由于中国输电网设备落后,中国厂商将转战海外寻求活路。如果维斯塔斯的收购等业务实现,中国厂商的生产网将扩大,全球竞争有可能出现白热化。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太阳能电池由于中国厂商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而出现价格下跌。

华锐将向土耳其建筑公司Agaoglu提供风力发电机等设备,双方已于4月达成协议。Agaoglu将为斥资10亿美元在土耳其建设的大型风力发电站采购3种型号的发电机,每个发电机组的发电能力分别为1500千瓦、3000千瓦和3600千瓦。华锐获得Agaoglu的合作意向后,考虑在土耳其进行当地生产。其目的是节省从中国运输大型设备的时间和成本,从而在当地进行高效生产。

另一方面,4月中旬,中国业内排名第1和第2的华锐和金风分别开始考虑收购维斯塔斯。丹麦《Jyllands-Posten》报道称,中国2家公司已和金融机构展开协商,考虑通过公开股票收购形式(TOB)收购因亏损导致股价骤跌的维斯塔斯。

维斯塔斯最大的魅力就是品牌实力。中国厂商的风力发电机在世界上知名度欠佳,缺乏知名度成为中国厂商进军海外的软肋。报道后维斯塔斯的股价就上升了15%,市场前景看好,但由于实现收购必须获得9成股东的认可,因此收购也存在搁浅的可能性。

虽然中国风力发电能力超过6000万千瓦,是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国,但由于输电网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即使设置了风力发电机也无法联网输电。维斯塔斯今年宣布将裁减400名中国员工。《中国日报》报道称,印度的苏司兰将裁减75%的天津市工厂员工。看好中国大陆市场潜力而进军中国大陆的海外厂商不得不缩小中国业务。

华锐等国内厂商的增长也出现放缓,开始转战海外寻求活路。华锐去年向希腊最大的电力集团希腊PPC提供了发电容量为30万千瓦的海上发电站。金风今年将收购美国蒙大拿州的2处风力发电站,还向智利提供了发电装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6: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改委透露风电2015年装机规划仅1亿千瓦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一位权威人士12月1日在上海参加一场新能源论坛时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我国风电2015年的装机容量目标目前初定为1亿千瓦,2020年为1.5亿千瓦到2亿千瓦。 第

一财讯: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一位权威人士12月1日在上海参加一场新能源论坛时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我国风电2015年的装机容量目标目前初定为1亿千瓦,2020年为1.5亿千瓦到2亿千瓦。这个数字较之前媒体所报道的有所保守。

今年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相关人士曾在《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报告会上预测,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和4亿、10亿千瓦,分别满足当时5%和8%、17%的需求。

此前还有媒体报道称,2015年我国的风电并网容量为1.5亿千瓦。

不过,前述发改委能源局人士表示,风电行业的规划已经定稿,估计会在之后发布。“很多专业人士希望风电能够做的大一些,不过我们觉得到2015年1亿千瓦若能够真正并网,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6: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励磁风机上位 风电行业能峰回路转吗?

  11月底,张北草原已经显露出初冬肃穆的影子。国网张北风电实验基地却忙得一塌糊涂,进行着各种机型的低电压穿越测试。湘电风能的新产品2兆瓦电励磁直驱风机也位列其中。“正在做各种检测和调试,因为电励磁的技术已经很成熟,我们对检测结果一点也不担心。”工程师出身的湘电风能副总经理龙辛这一次表现得很乐观,一改半年前的忧心忡忡。
  
  半年前的6月份,永磁电机的主要原材料稀土比年初上涨了10倍,着实给了湘电这样的直驱永磁风机生产商重重一拳。“一台电机的价格才一两百万元,而一台电机用的永磁体成本高达二三百万元,卖一台风机基本上亏100万元,一个风场24台风机就亏2400万元,那么30个风场呢?”龙辛称不敢想象。
  
  转投电励磁直驱风机成为湘电风能最终的选择,并已经开始批量生产。无独有偶。东方电气[24.51 -2.31% 股吧 研报]、航天万源等也纷纷加入永磁改电励磁的队伍中。
  
  “我们正在改成电励磁。预计不久便可以批量生产。”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电机”)宣传部长刘光松对《能源》杂志记者说。
  
  那么,电励磁能否最终取代永磁,带领整个风电行业走出低谷?
  
  不同阵营的小算盘
  
  上个月湘电风能宣布,其公司生产的2兆瓦电励磁直驱风机已经批量生产。“有几个项目已经开始供货了,明年我们的订单会远远高于今年,预计会翻一倍。”龙辛介绍。
  
  然而,并非所有的直驱风机企业都这么想。采访中,金风科技[9.28 -2.93% 股吧 研报]就明确提出不介入电励磁,继续做永磁,“研发部门一直都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改善产品技术和工艺,降低稀土永磁材料用量,降低工艺成本,提高稀土永磁材料使用效率;同时,我们也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相对锁定磁钢供货价格,部分冲抵稀土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的确,金风也有自己的算盘,早在2008年,金风就参股了江西赣州的稀土产业,在内蒙古包钢的地盘上也建立了自己的风机基地。进入上游,让金风科技多了些许竞争的筹码。
  
  除了成本优势外,有风机企业提出,金风科技与湘电风能不同,金风的电机是外转子,湘电的电机是内转子,就电励磁的改造而言,外转子耗时耗力,电机的改造更为复杂。
  
  目前,国内传统做直驱风机的企业主要是金风科技、湘电风能、东方电机、航天万源等几家,其他的诸如联合动力等做双馈风机的厂家只是在尝试做直驱。显然,这些直驱风机企业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以湘电风能为首,迫于高昂的永磁价格转投电励磁;另一方以金风科技为主,坚持走成熟的永磁路线。
  
  对于不同的方向选择,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对《能源》杂志记者分析道:“各个企业的出身不同也会影响其对技术路线的选择,湘电和东方电机都是做机电产品出身的,所以选择电励磁相对容易,而金风科技一直是做风机组装和风场的。”
  
  然而,陡增的成本压力毕竟是存在的,不改变技术路线的企业也提出了用新技术降低永磁用量的说法,采访中,一些风场客户还是有所担心,提出诸如“永磁用少了是否对风机长期的运行和性能会有影响”的质疑。
  
  “不仅仅是永磁转电励磁,也有些风机企业转而做双馈。”龙源电力[5.75 -0.35%]可再生能源开发中心主任吴金城说,稀土涨价无疑是对原本就财务报表不很漂亮的风机企业雪上加霜,虽然现在稀土价格已经从今年6月的最高价下跌了30%-40%,但仍是年初的6、7倍,风机企业的日子依旧不好过。

  客户的选择题
  
  对于不同风机企业的经营策略,客户方作为第三阵营又有怎样的思考和选择?
  
  龙源电力[5.75 -0.35%]可再生能源开发中心主任吴金城认为,永磁风机比较好。“目前材料比较可靠,电励磁还在试点过程中,技术虽然没问题,但是毕竟重量增加了,所有的传送系统等也要改进,严格说应该重新对整机进行论证,不仅仅是更换个磁钢的问题。”吴金城说。
  
  而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湘电风能准备了三种销售方案。一是对于新的项目积极推荐业主用电励磁风机;二是如果业主愿意多支出费用,湘电风能也会积极安装永磁风机;三是对那些原来签订了直驱永磁风机还没交货的老客户,销售人员会去做工作,愿意改用电励磁的将免费做改动和更换。
  
  “已经有老客户同意改用电励磁风机了,因为他们也考虑到成本的问题。”龙辛说。
  
  不过也有很多企业坚持用永磁,龙辛给客户算了一笔账:一台2兆瓦的风机,稀土价格处于高位时光永磁体就需要250万元成本,折合下来1千瓦要高出1000元以上。也就是说,当双馈风机卖3800元/千瓦时,永磁直驱风机就得卖4800元。即使高出如此多的价格,对于南方一些地区的大企业,按照现在的上网电价还是赚钱的,只是从投资的角度不如双馈经济。如福建一个业主用了24台2兆瓦风机,一年可发1.4亿度电,每度0.61元,一年的卖电收入就有8000多万元,“只要风机稳定,价格高一些是可以接受的。”龙辛说。
  
  在风电颇为发达的德国,一直以来,电励磁风机占据着市场的绝对份额,德国ENERCON GmbH公司就是最突出的代表。这家总部位于德国Aurich的私人企业以其各种型号的电励磁风机已经占有德国60%的市场,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一的维斯塔斯。
  
  在德国,电励磁风机的价格是高于永磁风机的,“各国的国情不同,德国认可电励磁,他们认为电励磁风机可靠、稳定,相比而言,国内多数企业还是认可永磁直驱风机。”施鹏飞说。

  电励磁能否取代永磁?
  
  据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协会统计预测,未来几年,国内外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依旧主要应用于风力发电及节能领域,如节能电梯、节能空调、电力能源动力和EPS等。其中,风电占需求的近30%,成为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先锋。到2014年,国内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市场需求量达到2.68万吨,2006-2014年复合增长率70%。这意味着,承受稀土永磁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将成为湘电风能、金风科技[9.28 -2.93% 股吧 研报],乃至整个风电业的常态。
  
  吴金城提出了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他说,今年直驱风机企业的压力还没有完全体现,因为今年的订单都是前两年签好的,稀土涨价的压力对明后两年风机企业的影响会更大,会逐步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卖一台就亏一台。
  
  龙辛也表示,两年内风机制造企业必将进行一轮大洗牌,虽然华锐风电[22.09 -0.23% 股吧 研报]等双馈风机不受稀土永磁涨价的影响,但是双馈风机的质量问题也在逐步凸显,问题的严重性更甚于直驱风机的成本压力。
  
  日前,整顿稀土市场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工信部稀土办主任贾银松明确指出,将严格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开采指标,杜绝超标开采。此外,工信部日前还正式出台了《六部门发通知开展全国稀土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决定自2011年8月1日至12月31日开展稀土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
 “整顿后产量减少,价格估计还会保持下去。”吴金城说。
  
  既然业界预计稀土价格不会大跌,那么电励磁能否取代永磁?
  
  “百花齐放,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将是风机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就如同直驱无法取代双馈一样,电励磁也无法取代永磁。”施鹏飞说。
  
  “目前看电励磁是有优势的,但是市场有个平衡点,一旦永磁体继续下跌,再跌40%,也就是说跌到年初的3倍左右时,电励磁的优势就不明显了。”吴金城如此表述。
  
  电励磁的原理其实不是很难,就是改用铜线,由于铜线是大宗商品,价格上会趋于稳定,不会像稀土一样大起大落。另外,电励磁也属比较成熟的技术,据专家介绍,我国火电厂、空调厂、汽车厂家也都纷纷放弃高昂的永磁体,改用传统的电励磁。
  
  “受困的不仅仅是我们一个整机行业,做磁钢的公司也没办法,现在很多人借稀土整顿来炒作。赣州一车稀土能卖一两百万元,这简直是天价,市场已经到了必须整顿的节点。”龙辛说,稀土的涨价是连锁反应,对于风机的零部件企业、用永磁的其他环保产业都是致命性的打击。
  
  但是,电励磁风机也有其劣势,比如耗能问题,据介绍,电励磁的电流发热,会有一定的损耗。永磁电机就不用消耗这部分电能,所以效率上电励磁要比永磁低1%左右。而且,电励磁要给发电机充电,就需要有一套控制系统,原来永磁磁钢是不发热的,现在的热量就要被催出来,所以电机的结构要复杂很多,重量也会增加。
  
  “我国的地上电励磁产品已经很成熟,只是这一次要放到半空中,是否有问题还待进一步运行。”吴金城说。
  
  当然,改做电励磁风机的企业也纷纷表示,如果永磁体价格继续下降,即使是比电励磁还贵一点,他们也愿意选用永磁,毕竟是实行了几年的技术路线,不会轻易丢下。电励磁产品的下线,只是给客户多一种选择。
  
  不过,也有券商表示,湘电股份[8.69 -0.34% 股吧 研报]2011年半年报已经显示,由于原材料涨价外加市场竞争激烈,其风电业务毛利率仅为8.03%,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3%。而电励磁风机的下线会使其盈利增加6个百分点。无疑,这是个好消息。 电励磁风机上位 能否带动整个行业走出低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6: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50年风电装机达10亿千瓦制造商未来可期

  日前,我国首个风电发展综合规划《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在北京发布。按照该路线图中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千瓦,成为中国的五大电源之一。若按照上述目标,到2050年,我国风电累计投资将达到12万亿元,这无疑将给风电设备制造商带来巨大的商机。

推荐阅读 吴晓灵王雪红李小琳等人当选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惠誉穆迪炮轰欧盟峰会 国资委称公益型国企说法存在误读 加拿大宣布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 2500名日立员工继续停产罢工 图:江苏丰县校车坠河12人遇难 [股神争霸] 涨停王浮出水面 何志成:中国人为什么爱买黄金

  描绘风电发展线路图

  我国的并网风电发展经由1986~1993年的早期示范阶段、1994~2003年的产业化探索时期以及2003~2007年的产业化发展时期,到2008年后进入了大规模发展阶段。2006~2009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连续4年翻番,到2010年底,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超过4000万千瓦,并网运营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

  按照该路线图中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千瓦,成为中国的五大电源之一。“到2050年,风电将满足国内17%的电力需求。”王仲颖表示。这意味着在今年基础上,10年内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有大幅增长空间。

  若按照上述目标,到2050年,我国由风电开发所带来的累计投资将达到12万亿元,当年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将达到15亿吨,带来的就业岗位也将达到72万人。该路线图还预测说,到2020年前后,我国陆上风电的成本将与煤电的发电成本持平。

  该路线图还确立了未来风电布局的重点:2020年前,以陆上风电为主,开展海上风电示范;2021~2030年,陆上、近海风电并重发展,并开展远海风电示范;2031~2050年,实现在东中西部陆上风电和近远海风电的全面发展。

  “上述目标在资源、产业、电力系统支撑等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王仲颖强调说。2030年后,储能、智能电网以及其他先进电力系统技术普遍应用,将从根本上解决风电并网与消纳问题。

  目前,风电并网和消纳正逐步成为制约风电开发的最主要因素。对此,王仲颖表示,风电的大规模发展要求风电切实融入到电力系统中,为此,“近期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风电分级和跨省区消纳方案,协调风电、其他电源和电网建设和运行,推进和完成电力市场运行机制改革。”

  风电制造商借势突围

  截至10月24日,多家风电制造业上市公司发布2011年三季报,大小风电设备制造商业绩纷纷大幅下滑,其中金风科技(002202,股吧)净利润降幅达60%,就连齿轮箱这样的核心零部件生产商都未能幸免,齿轮箱生产巨头泰胜风能(300129,股吧)净利下降52.6%。

  产品价格下降及下游市场需求减速成为众多上市公司解释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风电发展路线图无疑为风电制造商描绘了一幅未来发展的蓝图。

  而面对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以华锐风电(601558,股吧)、金风科技、湘电股份(600416,股吧)为代表的各大风电制造商纷纷将目光瞄准大容量机组研发,以图以技术优势摆脱价格竞争的阴霾。10月20日,湘电股份5兆瓦直驱海上风机在荷兰并网发电;10月23日,华锐风电6兆瓦双馈海上风机完成吊装;华仪电气(600290,股吧)近日也公告称其拟将近期增发所募资金用于开发6兆瓦风机。

  然而,尽管各大制造商劲头十足,但相关专家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大容量机组受制于应用领域狭窄、产业配套滞后、运行质量待考证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其产业化前景存在一系列变数。

  专家指出,大容量机组并非海上和陆地都适合发展。从风电场投资成本上讲,海上大容量风机尽管会增加10%的采购成本,但却能节约15%以上的维护成本,总投资成本会降低5%以上。而陆上大容量风机则受制于运输条件制约,每台至少要增加5%的投资成本。因此,从经济性上考虑,陆上风电机组并不需要大型化。

  另有专家进一步指出,由于风电场安装机组数量的减少,设备维护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就小,因此大容量风机更适合海上。尽管大容量风机适合海上风电开发需求,但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国内海上风电的装机规模为500万千瓦左右,仅占全部装机容量的5%,其能撬动起的市场空间也很有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6: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风电机会大 中资企业难入门

从不来梅(Bremen)市中心驱车到不来梅港(Bremenhaven)大约要半个多小时。不来梅港是纳入德国政府发展海上风电的五大出港基地之一,为北海(NorthSea)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出港和后勤服务。港口不远处就是海上风电工业园区风机试验区,几十台高达上百米的风机正在缓缓地转动。这些风机来自参与海上风电开发的不同风机制造企业,主要用来进行数据采集和测试。尽管中国已经有四家风机制造企业产量进入世界前十之列,但是眼前没有一台风机来自中国。对于雄心勃勃要走向世界的中国风机设备制造商来说,风电发展大国德国是一个坚实的屏障。

中国企业并非没有机会。金风科技2008年就收购了德国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技术公司Vensys,虽然尚未打入德国市场,但已和欧洲以外的多家公司通过转让技术许可使用的方式,签订了多个兆瓦机组订单。陷入财务困境的德国海上风机运营和制造商BARD公司,正在寻找潜在的买家,不少欧洲海上风电项目发展商也在从中国寻找资金来源。

不过,这些机会并非唾手可得。在另外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最为现实的机会乃是传统的钢结构和重工机械制造企业,他们可以提供海上风机的水下基础和塔筒。“这将是中国造船企业及大型钢构企业,在目前国际船舶市场低迷时期的一个新商机。”在德国造船及海洋工程界工作了20多年的工程师赵航宇说,国内已有数家大型企业在规划布局进入这块市场了。

陆上风电机会难觅

欧洲是世界风电发展的先行者和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丹麦、德国、西班牙的实力尤其强大。根据欧洲风能协会的统计,欧洲风机制造商在欧洲本土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9%。经过20余年的发展,欧洲陆上风电市场已经非常成熟,基本趋于饱和。用德国风能协会(GermanWindEnergyAssociation)主席赫曼?阿尔伯斯(HermannAlbers)的话来说,德国陆上风机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了。

另一方面,德国的陆上风电市场依然面临着新一轮的增长,只是重点不在开发新的风电场上,而是置换(repowering)现有已经超过或接近运行年限(15年-20年)的老式风机。为了鼓励风机置换,德国政府在2009年对“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案”(GermanRenewableEnergiesAct)进行了修订,运营商可获得每千瓦时0.5欧分的置换奖励金。此举是为了在有限的土地开发利用情况下,通过更新现有的风机来生产更多的电。

根据德国风能研究院(GermanWindEnergyInstitute)的统计,2010年德国就有116台总计56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80台总计为183兆瓦的新机组。置换在未来数年将会不断增加。目前,德国大部分风机制造商为陆上风电研发了最低1.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最大的可以达到3.5兆瓦。

这对风机制造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但是,《新世纪》在跟德国一些业内人士的交流中,大部分人对中国风机制造商进入该领域的前景并不看好。

德国联邦贸易与投资署可再生能源与资源项目经理安妮?布劳尔蒂佳姆(AnneBräutigam)认为,德国陆上风电市场已经非常成熟,运营商和制造商之间也已经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和营销关系。最关键的是,由于银行在向开发商提供贷款时,要求开发商必须选择经过权威机构认证并有良好过往运行记录(trackingrecord)的制造商,而中国风机制造商缺乏足够的认证资质和运行记录,很难被认可。

不少人喜欢用中国企业在太阳能光伏板的出口来做比较,认为中国风机也将步其后尘??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出口占到国际市场的七成至八成。对此,德国风能协会主办的《新能源》杂志主编汉娜?梅指出,太阳能和风能市场完全不同,两者不能简单类比。

光伏产品是标准化的产品,技术门槛低,销售对象主要是经销商,而非终端用户??多为个人或社区。终端用户到经销商那里买产品,可以对制造商一无所知。因为不同品牌的产品大同小异,价格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另外,光伏产品安装也很方便,并不需要制造商的参与。

风能则完全是另一个故事??技术标准高,难度大,制造商必须与终端用户直接接触,根据对方的要求提供定制的产品,并参与安装和提供售后服务,而非一卖了事。因此,制造商的品牌和声誉就变得非常重要。

海上风电蓄势待发

陆上风电机会很小,但处在起步阶段的海上风电,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契机。

2010年9月,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发布了《德国联邦政府能源方案》,对德国的能源供应进行了“彻底重新定位”。新能源方案确定,至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在德国的能源结构中到占60%,并占电力供应的80%。

今年3月的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德国政府决定在未来十年内逐步终止境内所有核电站,2022年彻底退出核能。核电目前占德国整个能源结构的23%,如何在短时间内补上这一缺口,海上风电被赋予了重任。

根据德国政府的规划,德国海上风电未来将占到整个风力发电的25%,而一般国家这个比例仅为10%。到目前为止,北海和波罗的海已经并网发电的项目共有五个,另有25个项目已经通过审批在建,还有超过80个项目正在立项审批过程中。

为了扶持海上风电,德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2010年发布的能源方案指出,为了实现到2030年使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GW的目标,总共还需投资750亿欧元。而首批10个海上风电站的建设将得到政府的资助,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2011年设立了50亿欧元的市场利率“海上风电”专项贷款额度。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海上风电提供了比陆上风电有利得多的补贴政策:最初的方案是,前12年每千瓦时补贴15欧分,12年之后降为每千瓦时3.5欧分。但在风电行业的游说下,德国政府修改了政策,从2012开始将补贴标准提高到每千瓦时19欧分,但补贴年限由12年降至8年,8年后的补贴标准维持不变。陆上风电头五年的补贴标准,则为每千瓦时9.2欧分。

之所以提高海上风电的补贴标准,主要原因是海上风电开发投资规模比陆上风电要大得多,难度也比想象的要大。如果不提高补贴标准,开发主体??基本上是大的能源公司,没有足够的激励去加快开发进程。

德国第一个海上风电试验项目??12台机组总计60兆瓦的AlphaVentus??从1999年正式立项,到去年4月才得以并网发电,历时近12载,比原定计划晚了一年半.

海上风电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包括融资、审批、风电场自然环境调整、海上风电项目的规划管理、风机设备选型、海上建设期项目管理,以及海底电网供电规划(并网)。每一个方面都和陆上风电不同,每一个方面也都要复杂得多。

以审批为例,德国陆上风电项目只需通过当地政府即可;海上风电项目则分为“专有经济区”(ExclusiveEconomicZone)和“12海里区”。前者需经德国联邦海洋和水道测量局(theFederalMaritimeandHydrographicAgency)审批,后者则由相应的四个州负责。

为了保护海岸线和近海潮汐,以及不影响进港航道,德国联邦海洋和水道测量局要求海上风电场建在远离陆地的地方。德国的公众也不愿意看到海上风机出现在近海的自然景观里,认为是一种破坏。妥协的结果是,AlphaVentus选址在了北海离岸45公里远的地方,水深达30米。

根据德国海上风电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其他申请的项目也多在离岸30公里之外,水深在20米至35米之间。而英国、丹麦等国家的海上风电场离岸要近得多,那里的公众也不介意大型风机出现在视线里。

离岸远意味着运输距离长,气候条件差,维修成本高,海床基础和风机的水下基础也必须做得更大更深,因此,德国的海上风电项目比其他欧洲国家复杂和困难得多。欧盟有立法规定,水下施工噪音在700米外处测量,不能超过160分贝,以保护海洋生物。

高风险意味着高成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的投资额至少在10亿欧元以上,其中仅一个风电的水下基础就耗资500万欧元左右。但这也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的机会所在。

如何打开一扇门

今年8月,美国私募投资基金黑石(Blackstone)宣布,计划投资总计25亿欧元在德国已获批准的两个在建海上风电项目上。其中12亿欧元将投在北海一个名为“Meerwind”(海风)的项目上,该项目将安装80台风机,计划在2013年完成;另一个投资项目将安装64台风机,计划于2016年完成。黑石是第一个投资德国海上风电的私募基金。英国《金融时报》援引黑石管理高层的话说,黑石还有意购买一个德国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许可证。

黑石锁定投资的“Meerwind”同时获得了四家德国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担保。这也是保险机构第一次为海上风电项目担保。四家保险公司之一的德国安联保险公司气候解决方案(AllianzClimateChangeSolutionsGmbh)首席执行官桑德修威尔(ArminSandhoevel)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说,保险公司介入的前提是“可保险性”(insurability)。从海上风电项目来说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法规风险,二是技术风险,前者更重要。他认为,德国政府的政治支持足够,补贴政策调整后增强了投资的吸引力。而技术风险经过几个已经并网运营的项目来看也被证明是可控的,虽然“仍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和运营风险”。

桑德修威尔指出,对中国企业来说,作为投资者进入海上风电市场或许是一条捷径。方式则有两种,一种是纯财务投资,另一种是通过收购一家本土风机设备制造商。 国际风电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咨询公司之一丹麦MakeConsulting合伙人斯汀?尼尔森(SteenBroustNielsen)在接受财新记者邮件采访时亦表示,财务投资是目前市场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可以起到敲门砖的作用,通过这一方式可以获得市场经验、实际知识,以及建立业务记录,“虽然将长远国际业务发展建立在财务投资上,并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战略,但这可以为中国制造商打开一扇门。”

一个多月前,挪威的一个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便宣布,鉴于有可能获得融资机会,他们或许会选择中国风机设备制造商的产品。华锐风电(601558.SH)在爱尔兰参与的陆上风电项目采用的也是这一方式。

今年7月,华锐风电宣布,将参与爱尔兰一个总计1000兆瓦的风电项目的建设,由国开行提供部分信贷支持。该项目的总投资额为15亿欧元,为华锐第一个海外项目。但两个月后,华锐身陷一场知识产权官司。华锐昔日的合作伙伴美国超导公司指控,华锐员工窃取其商业机密,非法获取并使用其一些风力发电机软件代码,要求索赔4亿美元。

10月10日,华锐风电发布公告称,已向北京仲裁委员会请求驳回美国超导的全部仲裁请求,并提出反请求索赔违约经济损失近8亿元人民币。华锐风电后将索赔金额提高到10亿元。

华锐风电与美国超导各执一词,官司仍在胶着中。虽然官司尚未有定论,但对华锐在海外的声誉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消息人士对财新记者透露,在华锐官司解决之前,海外项目开发商无法继续和其展开合作。

知识产权是中国公司的软肋,也是最容易引发跨国诉讼的一个敏感领域。德国公司Enercon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也不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的欧洲风机设备制造商。德国业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这是因为该公司的创始人阿罗尔斯?沃本(AloysWobben)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很在意,不信任中国公司。

风机水下机会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德国海上风电项目表示有意向中国企业融资。尼尔森也表示,他怀疑中国企业能否实质性地进入欧洲海上风电市场,后者比陆上风电市场的进入壁垒还要高,风险和成本也更大。“除非中国风机设备制造商收购市场现有的参与者,比如目前正在出售的BARD公司,或者更大的厂商。”

BARD的来历并不小,其创始人是前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总裁安戈尔特?贝卡(ArngoltBekker)。2003年,贝卡看中德国的海上风电市场,随身带了几百万欧元作为种子资金来到德国,BARD工程公司由此诞生。据知情人士透露,贝卡之所以能打入准入限制严格的德国市场,是借助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私人关系。BARD在“专有经济区”申请到以其名字命名的一块大面积风电场??“BARDOffshore1”,计划安装80台风机,总发电装机容量400兆瓦。

贝卡的个人野心不止于此,他不信任别的供应商,决定一切都由BARD来生产,从整机制造到运输安装船只,到风机的水下基础。战线拉得过长的BARD很快陷入财务困境,提供融资安排的银行成为新的股东,决定将BARD的十几个分公司整体出售。

11月初,韩国大宇造船和海洋工程公司(DaewooShipbuilding&MarineEngineeringCo.)向《华尔街日报》表示,有意竞购BARD资产,但尚未决定是只购买部分股权还是整个公司。 据了解,目前中国国电联合动力对BARD6兆瓦风机机组的技术非常有兴趣,已经多次前往德国。不过,德国业内人士对BARD分拆出售给中国公司的可能性并不看好。

天泰海洋(TiantaiOffshore)工程执行董事赵航宇对中国企业的机会另有看法。赵造船工程师出身,在德国造船及海洋工程界工作了20多年,后延伸到海洋工程及海上风电领域,曾经担任过德国劳氏船级社GL驻中国代表,主持建立了德劳GL风电认证体系在中国的运营系统。他现在回到德国,作为资深船舶及海上风电专家,为中德双方海上风电领域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赵航宇认为,欧洲这一轮大规模海上风电建设,风机制造这一块,中国企业机会很小。

欧洲公司作为先驱者,几十年来已经建立起了非常完备的研发、质量保证体系,中国风机制造企业的价格优势在德国这样的市场并不很重要,特别是海上风电,安全性和可靠性才是重中之重。但是,海上风机基础,即风机水下部分,以及风机塔筒,主要是大型钢结构,则是中国企业最大的一个商业机会。

赵航宇预计,从2014年建设高峰开始,到2025年第一批建设完成,每年仅德国就将需要桩机基础600台,而目前德国本土每年供应差不多100来台,能做的只有少数几家,其中一家还属于BARD控股。

“他们现在都在想办法找出路,质量、价格、交货期保证,比来比去,还是找到中国,大连重工、南通熔盛等诸多国内企业都有实力做。”赵航宇介绍说,已经有国内企业开始行动了。就在财新记者参观不来梅港的那天晚上,赵航宇送完记者,又要开车去机场接国内江苏来的一个代表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6: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80米风塔上的人才缺失

  随着大批的风机超过保质期,维修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风电运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这两年公司新进了很多人,活却总也做不完。”陶钢正开门见山。

  内蒙古、湖北、沈阳,这是陶钢正2011年12月上旬的日程表。而他的全部工作是飞赴全国各地的风电场,爬上80米高的风塔,诊断、维修风机的大型事故。

推荐阅读 地方债违规资金达5308亿元 近半未整改 控房价目标被指宽松 统计局新规防止数据非正常修改 多航企下调国内长线燃油费10元 中石化PK中石油垄断地位 组图:世界十大怪异年夜饭风俗 [股神争霸] 涨停王浮出水面 郭田勇:北京如此做法让我很纠结

  “若不是等你们采访,我现在已经在内蒙古了,这周终于可以在家好好过个周末。”在龙源电力的会议室里,年轻的陶钢正像个孩子一样快乐地脱口而出。这个声称从未接受过采访的“空中飞人”只是一名普通的风电工程师。关注到他,不是因为他拿到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奖项,也不是因为他多么敬业,而是出于一次关于风电人才缺失的讨论。

  风电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或许这组数据更直观:在中国风电人才培养研讨会上,10年间一直致力于此项研究的西北工大廖明夫教授着重提出,到2020年中国风电人才缺口将在40万人左右,其中高端人才占比高达40%,而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相关人才仅为2000多人,加上其他各层次的培训也不超过5000人。

  缺口日益扩大的同时,另一个严重问题也开始凸显:一大批风机即将超过保修期。风机的保质期一般在2-3年,2008年中国开始大批建设风电场,如今,大部分风机运行了3年左右。去年以来,风机着火、倒塌事故频频发生,以至于龙源电力可再生能源开发中心主任吴金城一再高呼,“当前人才的瓶颈高于风电发展的任何瓶颈”。

  由于风机生产商只负责保质期内的维修,对风电场而言,未来20多年的运营就需要一支庞大的维修队伍。作为风电运营的龙头企业,龙源电力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专业维修公司。

  陶钢正就是在2009年风电大发展时期进入龙源风电工程技术公司的。他依稀记得那次奇怪的面试,因为被问到“是否恐高”,“是否有驾照”,“是否可以接受长期出差”,等等。

  其实,众多维修人员跟陶钢正一样,都是单纯学某一个专业出身,比如机械设计、自动化、高压、低压等,没有一个专业是囊括整个风电维修工作的。对于一个一片空白又要求苛刻的行业,到底需要怎样的风电技术型人才?

  全新的挑战

  陶钢正,机械设计专业研究生。当他的同学们都在钢铁厂画着同一个部件图纸的时候,他却爬上了80米的风塔判断种种突发故障。

  站在80米高的风塔前,戴上安全帽,胸口挂上保险绳样式的助爬器,风电工程师们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始了。“什么地方的风机都得爬,我去过零下30摄氏度的哈尔滨,去过风沙肆虐的大西北,也去过酷热的海中小岛屿和沙漠。”陶钢正说这些是每个风电工程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很多高学历的人因为恐高、怕艰苦等种种原因不愿意做风电这行。

  在人们的印象中,维修人员多面部黝黑、身体强壮,可陶钢正和他的同事们却跟普通的白领没有什么两样,透着一股学识性的稳重。“这两年公司招聘的基本都是研究生学历的维修人员了。”陶钢正说这是风电行业的新趋势。

  看似简单的风机,内部构造是极为复杂的,他涉及的不仅仅是机械原理,也包括各种传动、高低压、自动化、检测等系统知识,而且有些零部件甚为精细。以前,各风场多采取的维修模式是哪个部件坏了就直接拆下来送风机厂维修,维修好再运回来重新安装,这样维修费用和运输费用都是惊人的,一个齿轮箱的小毛病一经拆卸也得额外支出几十万元,吊车费用每天就在2-8万元不等。

  相比之前这种完全放任式的行规,高知型技术人才的优势才体现了出来,无疑,他们的脑力劳动使节约的维修成本十分可观。

  2010年,黑龙江风场,一根叶片故障。陶钢正一再强调只有“一根”。

  这本是一次普通的故障,按照惯例,直接把叶片和轮毂拆卸下来送出去维修即可。陶钢正和他的四位同事却为此折腾了近20天。

  拿到风场传来的照片和说明,先是讨论、分析,不止一次的争执,但目的是一样的,维修团队在想能否不把三个叶片和链接的轮毂全部拆卸下来,只拆卸一根损坏的叶片,这在国内是很少见的拆卸方式。但是成本却可以降低几倍,首先是吊装费用,原本需要8万元一天的重型吊车,可以改为2万元一天的轻型吊车,而且维修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如何在高空中完成只拆卸一根叶片?学机械设计出身的陶钢正出了一个主意??尝试自己设计一个能拆卸的吊梁工装。大胆的想法虽让人眼前一亮,但问题也层出不穷:如何保证强度和承受力,用什么材料,怎样可灵活在空中拆卸?接下来的一周,陶钢正翻看了大量外文资料,试图从GE、维斯塔斯等国际公司的设计中取点经,然后就是无休止的讨论、画图纸、修订。连续加了一周的夜班之后,他的图纸终于呈现在了黑龙江锻压机床厂的车间,又是一周的蹲点,边生产边修订方案。当一个小巧灵活的新型吊梁工装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有人算了下成本,不到2万元,却可以换得几十万元的盈余。而且,在以后同类型的事故中还可以应用,至于说节约的维修成本那就更无法估算了。

  这只是陶钢正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小案例。他笑言,风电行业很有挑战性,跟以前维修人员的救火队员身份不同,他们这代高级技术人才每天都在用另一种思维在考虑各种事故,有时需要高学历、高科技,有时则只是靠一些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杂家”工程师

  刚到风场那会,陶钢正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跟着师傅去现场,做齿轮箱的诊断,机械部件被拆了一地,控制油路、传感器等全部卸开了。从没关注过传导系统的陶钢正搞不明白,滑环怎么能把信号传输出来,怎么让叶片变换角度。

  陶钢正的师傅王建国是龙源工程部最有资历的一位,但他并非人们想象中沧桑感十足的老师傅,其实比陶大不了几岁,36、37岁的样子。与其他行业的老技工不同,年轻化是风电维修队伍的特色。

  每一位风电工程师必须成为杂家。因为一项风机事故的判断,往往不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而是要综合各项指标,要做检测,要通吃传动系统、自动化系统、高低压系统、机械系统,从而做出综合判断。

  读研期间,陶钢正跟随导师频频出入于全国各个钢厂、水泥厂的车间厂房,对其中的设备可谓了如指掌。他的同学们全部去了钢厂,只有他一个人选择了风电。“我那些去钢厂的同学现在每天就是画图纸,而且只画一种图纸,轻车熟路,很惬意,我却要每天经历不同的事故现场,思考不同的应对方案。”陶钢正说虽羡慕别人的惬意,却很享受自己多变的工作。

  每年,陶钢正最乐于去做的事情就是到厂家培训。每每去联合动力位于河北保定的风机组装厂他都乐此不疲,可以跟随整个风机的组装过程。吴金城说,很多风电工程师不能迅速成长与风机企业不无关系,因为前两三年保质期是制造商派维修队伍进风场,风场的维修人员并不强制跟随,故而造成了从风机制造企业到风电场维修的接续危机。

  陶钢正们也看到问题的根本,他们提出试图把风电场安装调试这项本该由风机企业来承担的任务承揽下来,这个思路源于2010年12月在金风科技(002202,股吧)的一次培训。

  近两年,他所在的龙源风电工程技术公司维修部增加了一倍的新员工,而依旧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老员工带新员工,这种方式对培养人才来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能把这种高级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扩大化,或许陶钢正正在琢磨的事故手册会帮上忙。风机每天都在迎风而动,这些年轻的风电工程师们也一刻没有空闲,处理各种事故的同时,他们也在做着诸如此类的思考。

  短缺在加剧

  显然,像龙源电力这样的大型新能源企业,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维修队伍还是有些捉襟见肘。那些维修团队匮乏的企业更是难以为继。随着大批的风场过保质期,维修人才的奇缺就像一个恒等的正比例关系式,分母增大的同时分子也会增大,风电维修人才的缺口将一再被扩大。

  春节将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举办的几次大型企业招聘会,新能源人才招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据了解,新能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起薪多在4000元左右,是其它专业应届生的一倍。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贺德馨频频在各高校亮相,他呼吁,我国风电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风电机组研发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制造专业人才、高级技工以及风电场运行和维护人员。然而,目前国内专门开设风力发电课程的高校并不多。因为风电涵盖多个学科门类,因此许多高校都将该专业归类到机械、动力工程等专业进行培养。

  2006年,华北电力大学率先创建了我国风能发电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国内首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但当年首批只招收了30名本科生。湖北某高校更是先把教授送到国外进修风电的相关专业,以期回国后再传授给学生。但问题是高校的培养一是人数少,供不应求;二是时间长,动辄四年甚至更长,无法满足如此迅猛的风电装机数量。

  高校培养路径无法满足,企业只能自谋发展,比如三一风电、金风科技、龙源电力,专门成立了自己的大学,形式也有所不同。三一是面向所有的高中生进行招生,走技工培养路线;金风大学则是以培训为主,即对本公司和上下游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形成了36个科目的知识树,并号称打造“风电行业的黄埔军校”;龙源的培训起步也较早,2006年就组建了龙源苏州白鹭风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并从德国风能培训中心聘请了专家授课,开设了风电工程建设、风电运行管理和风电机组维修等不同的专业培训课程,一些教材已经正式出版发行。陶钢正属于后者,非风电专业的高校毕业后,进入企业,然后去龙源、金风和联合动力的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专业培训,他认为这种上岗方式很适合此时风电人才的培养。

  中国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俊生却提到了一点关键所在,他说,风电涉及机械、电力、材料、加工、液压电控、电机等多个学科门类,但兴趣最为重要。如果只是为一只饭碗,艰苦环境面前,坚持下来的人就太少了,因此我们应该培养真正对这个行业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才。

  陶钢正第一次接触到风电,还是在读研期间跟导师去张北风电实验基地调研,与之前去过的水泥厂、钢厂相比,他更喜欢这个朝阳产业。经过几年的工作之后,他也发现,自己比在钢厂工作的同门师兄弟们更出色。“风电是个有潜力的行业,风电人才也是潜力股。”陶钢正说。

  如今,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从企业到行业协会都在大声疾呼,也各自寻找出路。其实,中国并不缺乏工程师,只是没有提前谋划布局,才造成了今天的窘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6: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拟建1,500-1,800万千瓦风电及300万千瓦光伏项目

  路透上海1月11日电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称,2012年将实施第二批规模为1,500万-1,8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建设计划;同时将实施"十二五"(2011-2015年)第一批规模为300万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开发计划.

  中国证券报周三还引述业内人士指出,首批3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开发计划的提出,预示着国内光伏发电项目审批权也将逐步收紧,以避免光伏发电步风电後尘,出现大面积"弃光"现象.

  国家能源局计划2015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太阳能发电达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ID:nCN1286802]

  报导称,由於去年8月底国家发改委对国内光伏发电出台固定电价政策,大大刺激了国内众多企业投资开发光伏电站的热情,加之光伏电池组件及硅料等设备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减轻了电站投资商的成本压力,全国众多地区特别是宁夏、青海等西部偏远地区出现光伏电站"抢装"潮.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光伏电站装机达300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4倍.

  但装机飙涨的背後是光伏发电并网的大面积滞後.据宁夏当地一位政府人士透露,宁夏地区光伏电站"弃光"的现象已经凸显.由於宁夏区内众多光伏电站均建在戈壁和沙漠边缘地带,电网覆盖薄弱,电站建成後遭遇"并网难"困扰,从而造成可利用小时数明显不足.

  刘铁男表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风电并网容量新增1,600万千瓦,累计达到4,700万千瓦;年发电量8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以上.

  中证报去年8月曾援引消息人士称,国家统一规划的第一批2,600万千瓦项目,全部由国家能源局审批分发给地方;除此之外的地方审批风电项目,将不能统一并网,也不再享受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ID:nCN1878157]今日报导并称,这一补贴额度近日被上调至8厘/度,年补贴资金总额可达200亿元.

  相关专家对此表示,风电项目统一核准,有利於遏制各地盲目上马新项目,造成大量风电场不能并网而导致产能限制及"弃风"等现象.

  中国政府为规范风电行业发展频频出招遏制盲目扩张.去年4月中证报即称,地方政府在核准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以下风电项目之前,须拿到国家能源局的复函,否则不予通过.[ID:nCN1729467]在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风电装机预计每年增加1,000万千瓦,到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有望达到9,000万-1亿千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6: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风电行业市场准入门槛提高

与2010年曾经出现的一个月实现装机5万千瓦的火热建设场面相比,2011年,酒泉风电基地出现了“零装机”。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冷清,成为2011年我国风电产业的缩影。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2011首届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国际峰会”上表示,“十二五”初风电政策的出台,将影响中国风电的发展方向。


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纵观国家政策,我国风电产业目前至少将面临两方面的竞争,这两种竞争预示着行业整合难以避免。


风能资源竞争将转向低风速地区


我国目前规划了哈密、酒泉、河北、吉林、江苏沿海、蒙东、蒙西、山东八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国家电网甘肃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主任汪宁渤说,经过“十一五”的跑马圈风,以五大发电集团为首的国有风电企业对八大风资源区已经瓜分殆尽,陆上风资源渐趋紧俏。


业内一些人士认为,风能资源上限的到来也在压缩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根据国家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最新测算,中国风电的潜在开发量在2亿千瓦左右。中国2020年风电规划装机目标为1.5亿千瓦,截至2010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473万千瓦。这意味着,如果按照2020年规划装机目标推算,未来10年,风电的年均新增长装机容量仅为1000万千瓦。这远低于2010年1600万千瓦的新增装机容量。比照上述数据来看,风电行业增长空间有限。因此,风电产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等风电权威人士表示,在风电发展方面,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改“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模式为“集中+分散”的方式,发展低风速风场,并鼓励分散接入电网。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则表示,低风速风场开发目前尚处于萌芽状态,但随着陆上优质风资源圈占完毕,海上风资源竞争愈加激烈,未来各大电力集团必然会将目光投向低风速风场,这将是产业发展的趋势。


既然优势风能资源各有所属,潜力有限,记者了解到,众多企业已转向华南、西南等资源等级较低的地区开发。在“2011中国清洁电力论坛”上,龙源电力、华能新能源和大唐新能源等国内风电开发龙头企业均表示,未来5年,风电场投资的热点将从目前的陆上风电大基地转向海上风电和内陆中小型分布式风电项目。


一些运营商已经在低风速发电上有了进展。2011年底,国电龙源电力在安徽滁州建设的国内首个低风速风电项目来安风电场一期并网发电,整个项目总投资额30亿元,分四期建设,共装1.5兆瓦风电机组132台,总规模19.8万千瓦。国电集团在福建云霄县青径风电场项目获立项核准和风力开发权,也将建设低风速示范项目。除国电系外,华电在湖南郴州地区也开始投资低风速风场。


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可利用的低风速资源面积约占全国风能资源区的68%,且均接近电网负荷较大的地区。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1亿千瓦风电装机目标中,将有2000万千瓦的份额属于低风速风电开发。


对低风速风电的开发,风机制造商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合理而有效地开发低风速风能,将平衡现有风电发展格局,有助于行业健康理性发展。”华锐风电高级副总裁陶刚表示。“华锐风电目前已具备开发研制符合国内各风况风电机组的技术储备,将对低风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风电设备竞争转向高技术领域


风电装机的变化,势必传导到风电设备制造业。鉴于“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的装机只有1100万千瓦,远远低于2010年的新增装机,业内认为,风电设备制造业将在持续的低价压力和国内装机增速的放缓中,白热化竞争即将来临。而此后的竞争,将由目前的价格战转向高技术领域。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认为,风电整机产能的扩大,缓解了近两年中国风电机组供不应求的局面,也预示风电整机制造业的白热化竞争即将来临。施鹏飞认为,按今后每年平均1500万千瓦的新增装机容量计算,仅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两家企业产量就超过1000万千瓦,这意味着其他几十家要竞争剩余的500万千瓦。


行业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逾80家风机整机厂商总产能已经超过4000万千瓦,价格竞争残酷,风机报价从前两年每千瓦八、九千元跌至近期的3500元人民币,已降至部分企业的成本底线,一些企业不得不限产。记者在酒泉风电设备产业园看到,这里有的企业已经停产。而在宁夏,风电制造企业订单也锐减。2011年前11个月,宁夏生产风机1381兆瓦,同比下降24%,完成工业总产值10.4亿元,同比下降37%。


分析人士预计,风机制造企业除了要为利润空间缩小伤脑筋外,还要面对国内对风机技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竞争将是很残酷的。


不过,业内人士也认为,随着国内监管逐步完善,风电行业竞争将不再仅限于价格比拼的低级竞争之上。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主任汪宁渤认为,风电产业的规范发展是必然的,那种靠杀价来竞争的时期行将结束,技术质量难以达标的企业也必将面临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国家提高了技术门槛,加上风电场开发运营企业对于风机品质的认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技术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


华锐风电高级副总裁陶刚对媒体表示,对于风机制造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技术领先、自主创新以及优质服务的竞争,华锐风电目前已具备开发研制符合国内各风况风电机组的技术储备。


记者了解到,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在2011年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华锐风电和金风科技等都马不停蹄地在全球各大洲建立子公司,并与国内外项目开发商合作拿海外项目以提供风电机组。华锐在南美、南非和欧洲都获得供应项目,金风则在六大洲皆有斩获。


不过,记者了解到,寄希望于“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风机制造企业,面临诸多瓶颈,目前在海外项目的量都还不大。虽然包括华锐风电和金风科技等国内大厂都急于跨出国门,但受累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风电厂商的海外订单成长料有限,加之国外融资瓶颈的掣肘和传统大厂如Vestas和通用电气的围堵,出海之路并无坦途。


即就是在国内,国外风机制造企业“狼来了”已成现实。2011年6月下旬,德国西门子公司赢得了中国海上风电市场的第一份订单,为江苏如东海上示范项目提供21台功率为2.3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每台风机叶轮直径为101米。记者了解到,西门子公司是少数几个已在中国海上风电项目上拿到订单的跨国制造商,它的订单入账也意味着目前中国海上风电的大门正在向全球企业敞开,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外企与内企的“擂台赛”已经擂响了战鼓。


但是业内对中国风电产业未来发展仍然充满信心。从2011年12月1日起,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由现行每千瓦时0.4分钱提高至0.8分钱,显示了国家对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对媒体表示,目前风机产品市场的需求还远未饱和,国内风电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风电产业要到2013年左右才能真正迎来一轮黄金发展期。


另外,在“十二五”规划的风电1亿千瓦的装机目标中,海上风电有500万千瓦的份额,而目前海上风能资源开发才刚起步,市场潜力均十分巨大。但业内人士同时提醒,陆上风电发展中的问题,不可在海上风电中重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6: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锐风电预计净利润同比降50%以上

新华08网北京1月30日电(记者吴齐)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日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11年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将下降50%以上。

华锐风电表示,由于2011年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销售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减少,毛利率有所下滑。同时,项目审批延缓原因,以及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部分项目建设延期,导致公司销量和净利润减少。

2011年中国风电企业整体利润持续下滑。数据显示,华锐风电前三季度盈利9.01亿元,同比下降48.51%;金风科技前三季度净利润达6.15亿元,利润同比下降59.85%;湘电股份前三季度利润下滑79%至1.2亿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5-15 10:29 , Processed in 0.0260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