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1|回复: 0

微软公有云正式在华商用:称不惧任何对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7 10: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浪科技讯 3月27日早间消息,微软(39.79, -0.55, -1.36%)中国昨天下午宣布由世纪互联(27.41, -0.66, -2.35%)负责运营的Microsoft Azure公有云服务正式商用。这是国内首个正式商用的国际公有云服务平台。而开正式开放商用,意味着任何企业现在都可以付费使用服务,而不用再通过微软中国的甄选。

  微软公有云服务目前在中国有3000多家体验客户,有160多家用户正在付费或者即将付费使用这项服务。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微软中国表示,将再次发放2000个免费用户体验账号。与此同时,微软也将Windows Azure正式更名为Microsoft Azure。

  客户快速增长

  微软与世纪互联达成合作是在2012年底,并且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公有云技术授权模式。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是因为运营公有云服务要设立数据中心,而国内暂时还不对外资开放数据中心,为了加速对中国市场的拓展,微软最后选择与世纪互联达成合作,将技术授权给对方。

  去年5月,微软公有云服务在上海进行了商业预览版的发布。自那以后,微软开始小范围的邀请一些商业客户。

  过去10个月里,参与微软Azure免费体验的客户达到3000多家,而有160多家用户正在付费或者即将付费使用这项服务。微软中国Microsoft Azure事业部总经理严治庆表示,“这样的表现远超预期。”

  而之所以能够这么快的获得用户认可,严治庆认为有几大因素,其中包括:1、产品的定价比较明了;2、产品“接地气”,贴近用户需求;3、使用灵活等。

  严治庆尤其强调了产品“接地气”。他举例说,微软把宽带打包在了云服务之中,以便让客户不再为宽带的事情分散精力。而其他大多数云服务厂商提供的服务里,宽带则需要客户与运营商直接购买。

  “我们把这些问题屏蔽掉,让客户真正关注在核心的业务场景。”严治庆对新浪科技说。

  “准备好了”

  从推出商业预览版产品,到今天正式商用,微软与世纪互联花费了10个多月时间。为什么要这么久?严治庆透露,微软与世纪互联独特的技术授权模式给两家公司都带来了一些以往并未想到的问题。

  微软在华的公有云服务,实际运营实体是世纪互联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蓝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蓝云科技在前端签约客户,但是客户在付费之后,该如何第一时间按照约定的分成打到微软以及世纪互联公司账上,这实际上需要两家公司的财务系统都要与蓝云科技进行接通。

  而这就涉及了复杂的财务后台系统接入,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微软中国与世纪互联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解决。

  另外,一个费气力的事情便是“合规”。由于技术授权的模式比较新颖,为了保证微软公有云服务的合规,世纪互联微软云事业部总裁柯文达向新浪科技透露,他带领的团队在合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柯文达表示,“我们希望世纪互联提供的微软云服务与微软全球云服务的稳定性等多个指标是一致的,甚至要超越整个指标来服务中国客户。”

  柯文达说,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运营,微软和世纪互联已经准备好进行公开商用。他还透露,由于业务发展超出预期,世纪互联在不断制定服务器的扩容计划,同时微软也在开始规划未来3-5年在华数据中心的建设方案。

  不怕竞争

  在国内的公有云市场上,微软是第一家落地的外资公有云厂商,而紧随其后,亚马逊(343.41, -11.30, -3.19%)、IBM(192.62, -2.42, -1.24%)也都实现了落地。同时,阿里云、百度(152.12, -3.93, -2.52%)云等厂商也在积极展开竞争。

  对于激烈的云服务竞争,严治庆表示,微软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厂商,与国际厂商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已经占据先机。在他看来,国内厂商的云服务还不具竞争力。

  严治庆表示,提供简单的云服务在技术上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要实现云服务的安全和高稳定,门槛很高。

  柯文达也指出,如果企业对云服务的稳定、安全等性能有更高的期望,那么微软Azure是最好的选择。据他透露,在世纪互联现有的付费客户中,国内企业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约为85%。(罗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11-25 04:19 , Processed in 0.0191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