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yyw1

文国庆观点集萃:股市本轮涨势属于逆境中的鸳梦重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13: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国庆:顶部基本形成 只剩个股行情

顶部

  最近几周我一直提示市场进入震荡筑顶时期,投资者可以在一月份高抛低吸,逐步减仓,这表明我认为市场将出现中期调整。

  从上证指数考察,A股市场经历去年四季度大幅上涨之后,在新年的第一周,随着券商和煤炭板块的见顶而出现第一次指数顶部,上周末和本周初则由于中石油和保险板块的刻意拉升第二次冲顶,本周末,随着保险、中石油的盛极而衰和银行、券商的破位下行,大盘顶部基本构筑完成,如图1所示。

  我一直强调,大牛市需要与基本面配合,持续一年以上的牛市行情必须有企业利润的配合,否则只有反弹而无所谓牛市。尽管这一次行情得到政策面的精心呵护,同时又有房地产市场转移资金的配合,但大牛市需要的企业利润恢复,却迟迟没有到来。没有流动性的支撑肯定没有牛市,但是仅有流动性而没有利润支撑,行情同样不会持久。绝大多数人认为目前这轮行情是一轮大牛市,其基本假设是:我国的经济增速下行已经进入尾声,最坏的时期已经结束,2015年经济会止跌回升。从政治层面看,这种假设基本成立,但从经济层面看,这种假设未必成立。

  根据我对中国经济长期趋势的分析,2014年不是中国经济的底部,2015年也不是,这个底部很可能在2017或2018年,那时的经济增速大约在5-5.5%。如果情况真的如此,今年一月的3406点可能是一个长期顶部。情况会不会如此悲观?我们不必急于下结论,需要耐心观察,而在明确的经济反转信号出现以前,3406点已经充分表达了投资者的良好愿望和丰富想象力,业绩预期也透支得七七八八了。

  任何牛市行情都是提前于经济复苏而启动的,但提前周期一般不会超过两个季度,一旦市场的预期被事实证伪,股市会再度转熊,而这一次行情也不例外。大牛市可以想象,但是必须有大量事实验证,尤其是上证指数的牛市。考察牛市能否持续需要观察几个变量:

  1、 大宗商品的价格。由于投资在我国经济中占比过大,上证指数也基本反映投资品市场的情况,如果大宗商品持续下跌,表明投资降速,制造业萎缩,与此相关的上证180指数是无法在PPI通缩的背景下走牛的。

  2、 企业利润。一轮短促的行情可以由改革预期诱发,但几万亿资金入市并且持续留在市场,靠的不是预期,而是持续可靠的现金回报。从目前进入股市的资金看,主要是房地产投资资金和借贷资金。由于房地产投资资金整体上属于偏保守的资金,他们长期入市的基础是股市能够获得稳定的现金回报,否则他们就会成为借助杠杆冲击股市的过江龙资金。现在的难点在于,在可以预期的两个季度内,企业利润将会出现持续的下滑,所谓经济的复苏和改革的成效,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的证据。

  3、 新技术应用能否出现趋势性的改善,新兴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能否大幅提升。近几年新兴产业确实在崛起,但是其在经济中的占比还太小,并不足以吸收数万亿的资金,而传统产业的过剩、下行趋势日益明显,即使政府搞一点基建刺激,推动一带一路计划,对于这个庞大的过剩产能而言也是杯水车薪??而市场通过此前7个月的炒作,已经把这些因素充分反映了。因此,新兴产业可以炒,但也需要有所节制。

  上面三大因素,构成了A股市场长期趋势的主要支撑因素,而所谓的融资融券,IPO注册制改革,都是阶段性、技术性因素。市场涨了这么多了,持续这么久了,也该歇一歇,等待有利情况的出现,而不是仅凭一腔热情,过度意淫牛市,按照K线图就猜测上证指数会涨到10000点。

  既然要等待,就需考虑时间成本,而在漫长的等待中,融资盘暂时退出就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不要责怪监管部门对保险、银行和券商融资合规性的检查,他们不是要扼杀股市,而是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对于此前3-5倍的三型信托融资而言,降到2倍以下是必要的,如果股市融资规模再增加10000亿,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会急剧增加。我们目前看到券商融资余额还在增加,但是股市为何一直在跌?就是伞形信托在降低比例。

  行情走到这份儿上,中期调整是确立了,各个板块也会轮流回调,所谓找风口、追热门板块的做法可能已经过时,在降低总体仓位的基础上,精确投资个股,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2: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08年后福探就说过,至少十年内,不要再去碰“中”字头的股(大致的意思),但之后福探很少公开论股,而文国庆则是经常发表文章的人,为何文国庆不如高善文之流的受市场瞩目?他在本轮轮行情一开始就把这轮国企大盘股的行情定义为“旧梦重温”,这种洞察力不得不服。看来真正有高见的观点从不会很“著名”,这两个月老夫出席了好多券商的策略会,现在想想,确实不值得,都是垃圾会。读读文国庆的文章,看看福探的杂感,足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12: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国庆:股市投资的“痛点模式”和“爽点模式”

 有经验的投资者都清楚,股票投资的效果好坏与智力水平关系不大,经济学教授不一定比街头小贩更能赚钱。决定投资效果好坏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思维模式,如果在投资中使用了不当的思维模式,即使你知识再多,也会铩羽而归。

  经营模式有很多划分方法,一种划分就是“痛点模式”和“爽点模式”。满足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经营模式叫做“痛点模式”,譬如“吃、喝、拉、撒、睡”,其中任何一项要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特别痛苦,而满足这些需求的经营活动叫做“痛点”经营。与之对应,超出基本生理需求的经营模式叫“爽点模式”,譬如电影、游戏、文体活动,这些活动虽然也是正常生理需要,但即使短期缺失也不会带来太大痛苦,它的功能主要是导致人类的精神愉悦。从经营特性上看,痛点经营主要关注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价格和数量,而爽点经营主要强调产品和服务的品味、创意以及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程度。从市场空间来看,痛点经营的市场空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饭量和御寒性着装需求总是有限的,当过了温饱线以后,传统行业的市场需求就明显下降。而爽点经营不同,因为其满足的是心理需求,而心理需求是不断提升和永无止境的,因而这一领域的创新和拓展也是无限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必需消费品的需求极其强烈,一段时间其价格涨幅巨大,那个时期投资痛点行业收益巨大,而投资奢侈品肯定不合时宜。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那些必需品的盈利增速迅速下降,代之以可选消费品的崛起,如十年前的茅台和五粮液。房地产业虽然也有满足心理需求的成分,但主要还是一种痛点经营,当吃住行无忧之后,过度炫耀住宅的奢侈也是一种变态。应该说,在2014年之前,我国经济的基本模式就是以房地产为核心的痛点经营模式,而当人口减少房价下跌之后,中国将进入一种爽点经营模式,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不同行业的前景大不相同,投资效果也会反差极大。譬如说,以房地产为核心的传统行业,是典型的痛点行业,银行也是如此,尽管他们的功能是生活所必需,但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愉悦度不高,消费者收入在这一领域的分配将逐渐降低,所以,这类行业大致可称作夕阳产业。相反,文化体育和娱乐消费,尽管不是生活所必需,但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比例却迅速提高,电子游戏的野蛮生长是典型案例之一,因为他们是爽点消费。在保险行业,寿险和医保算是痛点消费,而理财险相对算是爽点消费。从发达国家的经历看,爽点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相关行业的增长空间也远远大于痛点行业。痛点行业唯一增长率较高的,是医疗服务。

  从2013年以后,中国股市启动了一轮科技股行情,传统行业一直萎靡不振。到了2014年四季度,市场终于迎来一轮传统行业估值修复行情,于是有人大谈什么价值投资的回归,其实大谬。去年传统行业股的大涨,不过是痛点行业的一次躁动,是痛点思维模式在资本市场的反映,不管它怎么涨,第一不会创出新高,第二缺少业绩的持续性支撑,此轮激情过后,还会回归痛苦模式。最可悲的是,很多从房地产市场转过来的资金,囿于传统思维,用痛点思维参与股市,以为地产、银行和交通运输业净资产高,真实可见,买着心里踏实??甚至不惜大量融资买入传统行业,这表面上看着合理的行为,其实是从一个痛点进入一个更大的痛点。如果这些痛点行业真是那么可靠,您又何必离开地产行业转投股市?

  本周市场上最大的爽点行业要数互联网金融,板块指数大涨13.34%,2015年以来该板块已经累计上涨79.42%,与此同时,最大的痛点行业300金融指数下跌9.09%。两大指数的反向运行,展示了爽点行业和痛点行业的历史性切换。有人不理解为什么300金融是痛点行业而互联金融是爽点行业,道理很简单:中国的金融业从业人员只有几百万,但是行业利润却接近全部企业利润的一半,几百万人赚了7亿人的钱,说明我国企业的融资成本极高,而数千万企业为融资肯付出这么高的成本,正说明金融服务是这个社会的痛点。好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互联网化成为可能,金融业的效率将大大提升,而实现这一功能的互联金融行业将使未来的金融服务不再是一种价格昂贵、效率低下的垄断行业。互联金融的无线多样性、高效性和低收费,将使金融服务成为一种客户界面良好、服务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可选性消费,金融服务将从客户的被动性接受,变为主动型选择??这里的运作空间太大了,远远不是几千亿、几万亿的规模。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只有少数传统金融企业能够转型成功成为强者,而多数金融服务企业将被边缘化,不管它是大型银行、券商还是保险公司,都是如此。

  今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行情刚刚开始,上涨79%只是个序曲,好戏还在后边。有人说传统行业自身转型不行吗?不行!蜜罐子里泡大的孩子,经不起狂风暴雨。15年前国字头电信公司、大型商场不都在搞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吗,有谁成功转型了?最后成功的是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和周鸿?们,后者为何成功?因为他们是光脚的,成本优势是他们最强的武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5-5 21:38 , Processed in 0.01870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