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5|回复: 0

家电业识破真相,小米走下神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9 10: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以来,随着越来越多家电企业进入智能化领域,“拥抱互联网”后发现真相:小米最值钱,最想推动普及的是智能传感器,试图将这套系统植入家庭中所有带电产品,从而收集和掌握用户的使用习惯等数据。

家电企业也在推动智能家居战略,也有自己的智能盒子。更为重要的是,美的产品的智能模块成本,比小米的每件至少要便宜10多块钱。

眼么前,在中国家电产业的彩电市场上,互联网风口型公司小米和传统家电企业海信,干上了。

事情起因于小米电视在其官方微博上转发一份“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市场研究报告,称小米电视的出货量已经位居行业第一。随后,小米创始人雷军也在其官方微博转发了这一内容,并透露“这只是淘宝网的数据”,“小米电视真实销量比这个还大”。

小米电视登顶智能电视出货量第一的报告,引发了传统家电企业海信集团的强烈反击。其随后在官方微博指出“小米电视‘第一’是偷换概念,误导消费者”。因为,那份所谓的小米电视第一原来只是“一个月的淘宝出货量”。而彩电业当前类似淘宝这种线上主流渠道至少有10多家,另外还有众多线下家电专营店等渠道。

作为彩电行业竞争对手,海信对于小米的“销量第一”公开质疑,斥其“偷换概念”,这事搁在两年前,在传统家电企业间不会出现,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家电企业的竞争,向来“暗斗多于明争”,压根不会因市场销售业绩,两家企业公开“撕破脸”。

让海信抛开过去的传统思维,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方式跟风头正健的小米“硬碰硬”,除了因传统家电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也正积极转型寻求变化外,更为重要的是,两年里,观看了大量互联网企公司“持续亮引爆、出绝招”,海信们终于看透了互联网公司的底牌:
过去两年,大量互联网企业为了切入家电等硬件产业,跳出了传统家电业的产品思维,重新以“用户思维”的名义建立了一个用户感知和信息交互的大平台,然后不断通过一些穿戴设备植入了大量的传感器,完成对人的“住、行、游戏娱乐、消费”等信息的监测,并建立了相关感知数据库。

比如小米,通过手机发家之后,近年快速布局智能家居。其核心就是借“智能路由器”这个控制中心,试图通过软件??操作系统和硬件??传感器等智能模块的组合,快速掌控智能家居的主动权。最终,借助智能化风口带来的冲击波,快速向家电厂家推广并让后者应用这一套软件和智能感应收集系统。

不过,家电企业似乎并未轻易接受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这套理念和模式。就家电产品而言,其智能化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就是现在小米们推动的产品智能化控制,从而推销和植入他们的智能模块组件;另一个是家电企业一直牢牢把握的用户使用智能化,就是要将智能化操控与智能化使用合二为一。

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进入智能化领域,“拥抱互联网”后发现真相:那些互联网公司的底牌其实“虚大于实”、“概念大于现状”。说白了,小米最值钱,最想推动普及的是大量智能模式,即智能传感器,希望可以将这套系统植入家庭中所有带电产品,从而收集和掌握用户的使用习惯等数据。

但是智能模块下的感知设备,只能发现问题,提醒用户,却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环,是当前的家庭带电设备,如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等。这些正是家电产业的“立身之本”,却是互联网企业的最大短板:有了感知设备,却无管理和统筹的功能设备。

所以,小米在与传统家电企业合作推进乏力的背景下,选择了自主发展的模式。先后进入了彩电、空气净化器产品领域,有消息称接下来要进入净水机等领域。意在先将自己的传感器和智能模块值入这些硬件之中,再通过硬件进入家庭,从而完成智能家居生态圈系统的构建。

但进入家电硬件领域之后,小米突然发现,卖家电与卖手机原来完全是两回事。小米电视机、空气净化器远没达到小米手机一样的火爆。传统大家电的销售渠道向来是以线下为主,不是一个小米商城就可以取而代之的。

最终,小米选择了战略投资美的集团,从而借助美的当前完善而丰富的家电产品线,以及一线的市场地位和庞大消费人群,曲线完成对家庭所有带电设备的智能化统筹和控制。但是,现在美的集团也在推自己的智慧家居战略,也拥有了自己的智能路由器BOX,以及美居超级APP。更为重要的是,美的产品的智能模块成本,比小米的至少每件要便宜10多块钱以上。

家电智能化,以及智能家居,一直存在两个通道:控制通道,数据通道。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企业一直在天上飞,掌握了大量的智能感知设备,且以人为中心建立了应用场景模块,试图借此吸引家电企业主动融入后,实施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体化布局,搭建用户体验的闭环,从而实现控制通道与数据通道全面打通。

家电企业一直是在地上跑,牢牢掌握着产品背后的数据通道,即用户资源。在互联网冲击下,家电企业虽然急于寻找“上天”的起飞跑道,但是还没笨到轻易向互联网企业开放用户数据通道的地步。

那么“天上飞”的互联网企业能否绕过家电企业,自己上?显然暂时没那么容易,因为大量家电产品的供应链和制造链体系,以及隐藏在这一体系背后的规模化瓶颈,不是一个新进入者可以轻易破解的。

当前传统家电产业已经步入“千亿元”和“千万台”的新门槛。小米这种互联网新军,首先要跨越百万套这一门槛。

比如说,一台普通的柜式空调,涉及到265个零部件,从企业健康经营的角度考虑,每个零部件至少要2-3个供应商,这就涉及到与六七百家供应商的沟通和交流。这说的是百万套规模,如果没这个规模,寻找供应商、保证供应商的稳定性、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及议价能力都成问题,压根进入不到与供应商的沟通和交流流程。

此外,对于格力、美的这种年销售早已突破千万台的企业来说,边际效益已经不明显。但是若年销售几万台、几十万台,其边际效益却是企业必须解决的。对于以低价“革”传统家电企业“命”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其起步必须上规模,否则无法存活。

虽然小米在手机,以及空气净化器上,普遍采取了“外包生产”的方式。虽然,小米在手机产品上,已经避开了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只讲人情怀,完全忽视中国制造产业的现有能力和水平,结果虎头蛇尾,错失手机发展时间窗口。但是,小米绝不能小看家电产业的“产业链”资源的复杂度和挑战性。

本土家电产业巨头近年快速崛起的背后,是“高度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推动。无论是空调业的美的、格力,冰箱业的美菱、美的,还是彩电业的TCL,都是掌握了“核心零部件+整机”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这个链条在关键时刻会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提升。

当前政府热推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特别是智能制造。其核心绝不是购买几百台机器人那么简单。企业层,要建立大数据平台和个性化定制能力,以及最传统的ERP系统;管理层,要建立对内的订单信息交流,对外的供应商资源采购;执行层,要在内部建立传感器和工业以太网;设备层,除了要机器人,还要大量其他设备。

在这一过程中,大的家电企业已经形成了从前期产品技术研发、虚拟设计、虚拟制造,到小批量试产、大批量试产等一整套完善的产品研发和品质保障体系。这恰是当前众多互联网企业的最大空白。

眼下的情况是,一线家电大企业一般不会自降身价对外接受OEM生产,而大量中小家电企业则并不具备这些制造优势和能力。那么,那些放话要“革命”的互联网公司如何落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11-22 03:17 , Processed in 0.0197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