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71|回复: 10

太阳能是否大跃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3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阳能是否大跃进(中国能源论坛,2007,03,03)

冰火两重天

  2006年11月9日CSI上市,开盘于16.65美元,其第一大股东、首席执行官瞿晓铧持股市值达到3亿美元、一举跃入中国富豪榜,而其背后的分列第二、三大股东的汇丰银行(HSBC)及集富亚洲(JAFCO)也获得不错的投资回报,在IPO当日卖出部分老股,已经基本收回全部投资,剩余的基本是利润。

  然而好景不长, 截至到2006年12月14日( 无锡尚德纽约交易所上市交易一周年的日子),CSI的股价达到10美元,下跌了接近40%的幅度。而在同一时期,无锡尚德(Suntech)同比上涨了2 0%以上;在A I M上市的浙江昱辉(Rene Sola),以每股90Gps(注:100G ps=1英镑)的价格上市以来,股价一直保持着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到了12月份,Rene Sola的股价开始发飚,短短几天股价便飙升一倍以上,截至到12月14日,股价已接近500G ps,比上市时的价格上涨了5倍左右。

  中国太阳能企业在海外遭遇“冰火两重天”。同为太阳能企业,为何遭遇海外投资者不同的“礼遇”?

  首先定位不同。Suntech和CSI尽管同属于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但是两家公司专注的领域不同。Suntech专注于太阳能电池片的生产,而CSI专注于太阳能组件的生产。组件相对于电池片来说,因为技术门槛不高,竞争厂商比较多,所以利润率比较低。由此造成与Suntech的估值差异。而ReneSola的商业模式是与上下游客户结盟。上游结盟能够提供硅原料的企业,如中芯国际等,下游与地区电池片制造巨头结盟,比如说Suntech和Motech,从而获得自身在太阳能产业链十分有利的竞争地位。Rene Sola自成立以来,销售收入和利润飞速增长,并且超出市场的预期,上市以来的股价一直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

  另外,Rene Sola除了自身业绩高速成长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为即将上市的几家中国硅片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太阳能硅片企业常州天合12月底在纽约交易所上市,而其投资人和主承销商是美林证券,因此美林把Rene Sola的目标价格定位为800Gps,以此提高天合的股价。与此同时,中国太阳能产业相关企业中电光伏、天威英利、Solarfun、河北晶澳、江西LDK也即将在2007年上半年完成海外上市。

  大炼“硅料”

  在过去三年中,中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保持着平均30%的增长速度,创造了无锡尚德、浙江昱辉、江苏CSI、常州天合等财富神化。中国太阳能产业飞速发展,不仅电池片、硅片在扩充产能,同时组件生产的竞争日益加剧。

  以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多晶硅的自主供货存在着严重的缺口,95%以上依靠进口,原料牢牢把握在美、日、德等国手中。2005年中国光伏产业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2691吨,而2005年中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60吨,即使全部供应光伏产业,也仅占市场需求的2.6%,大量的缺口只能依赖进口。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使中国失去了原材料市场的主动性。致使国外原材料厂商形成了限产和价格同盟。2003年至今,多晶硅市场售价暴涨近9倍,过去两年中,硅料的价格翻了将近一倍,全球多晶硅价格由2004年的20美元/公斤涨至近300美元/公斤。2006年,全球晶体硅原料短缺比例达到28%。受此影响,多家企业纷纷进军多晶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0多个省市、20多家企业在酝酿上马或申报多晶硅项目,公开数据显示,设计产能已经超过6万吨。现列举几家国内企业的扩产计划。

  中国目前有接近几十家的企业都宣称自己要上硅料冶炼项目,并且一上马便是3000吨以上,这股对硅料项目的投资热潮不亚于历史上的“大炼钢铁”时代。粗粗算算上述八家企业的硅原料在2008年的产能将接近3万吨,这个“数字”代表什么意义?2005年全球硅原料的消耗量是3万吨,其中太阳能电池的消耗量是1.5万吨。这就意味着就以上述八家企业2008年的产能将是目前全球消耗量的2倍以上。然而“投钱容易,达产难”。高纯度的硅料冶炼是一个高技术门槛的行业。目前国际上生产多晶硅的一流技术只掌握在美、日、德这三个国家的七八家企业手中。国内目前生产多晶硅的技术主要是从俄罗斯引进,本身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为什么洛阳中硅和新光硅业一直不能实现量产的主要原因。如此多家的企业同时上如此之多的硅料项目,如何跨越技术门槛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对于多晶硅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对时间的控制。如此多的企业在同一时间上马如此多的多晶硅项目。如何面临两年之后不确定的时间风险。

  另外,中国光伏企业的产品95%以上出口国外,主要市场分布在南欧一带,其中德国是最大的买家。可以说,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几乎全靠千里之外的德国市场来支撑。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2006年下半年开始,德国已逐渐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光伏产品开始外流,汉堡港出现了大量压港现象。随着德国每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下降5%,只有6%的投资收益使得德国市场的需求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德国正在酝酿对进口光伏产品实施相关限制政策。2000年施罗德担任德国总理后出台《可再生能源优先法》,政府的补贴激发了居民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作为投资的积极性。虽然欧洲本土技术实力很强,但是从投产到满足市场还有一段时间,这就给了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巨大的成长空间。但这一梦幻时期似乎即将结束。2005年德国大选时,德国政府的“绿电”补贴机制遭到了现任总理默克尔的质疑。默克尔曾攻击施罗德政府的能源补贴政策最终受益的是国外光伏企业,并声称要出台修正案对德国进口光伏产品进行限制,预计2007年即可出台。

  由于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德国光伏产品价格首次下降。目前,国内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德国市场已经出现亏损。

  在跨越技术门槛的基础之上,谁先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和生产到销售的时间,谁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赢家。

  吞噬全球硅料

  目前,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又迎来了一波汹涌的资本热潮,海内外资本疯狂“押注”光伏产业。其中不乏光伏产业的门外汉,国际资本更是推波助澜。2006年,中国光伏企业猛增到400家左右,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市公司在短短三年内也将达到12家之多。这股投资热潮仍在继续,2006年中国大陆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将比2005年增长近10倍。

  然而目前中国的光伏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进口多晶硅原料,经过硅片切割、太阳能电池片生产、把电池片组装成“太阳电池组件”,制成成品出口。在行业分工中,这些都是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环节。

  太阳能硅棒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生产:一种是通过拉晶炉拉晶棒,然后通过切割机制作硅片;另一种是通过浇注机铸锭,然后再切割成硅片。从硅原料到硅片的生产,其技术门槛并不高。

  以前主要依靠采购国外生产的设备,而目前国内已经能够生产替代国外的设备,投资成本大大降低(以单晶炉为例:国外设备大约每台70万美元,而国产设备仅10万美元),对于国内的硅片企业来说,只要投资大量的设备便非常容易实现扩产。中国硅片企业快速扩张,加剧了全球硅料紧张。

  根据公开资料和上市公司的信息,粗略统计国内几家主要硅棒企业的扩产计划,上述八家企业的产能将达到1300M W,相对应的硅原料需求将达到1万吨以上。这就意味着在2007年,国内硅料企业未达产之前,上述几家硅棒企业将吞噬全球的硅料。

  目前面临的现实是:快速扩大的硅棒企业等着大量的硅料下锅,而目前上马的硅料企业要等到2008至2009年才能达产。表面上如日中天的光伏发电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谁在偷着“乐”

  无论是硅片产能还是硅电池产能的扩张,必将带来硅原料的供给紧张。而控制着全世界硅原料市场的七大厂,必将享受中国产能扩张所带来的高额利润。

  中国太阳能产业扩产迅猛,首先享受到扩产所带来的好处的公司必然是那些设备供应商。无论是硅料冶炼设备,还是单晶拉晶炉或者多晶浇注机,以及硅片切割机,这些设备无一不是控制在海外设备供应商手中。要知道每台设备均是以百万美元计价,中国产能的扩张将让这些海外设备商赚取几十亿美元的利润。即使中国设备供应商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也只能享受一点微薄利润。大部分的技术还是控制在这些海外几家设备供应商手中,海外设备供应商在中国扩产的过程中享受着高额的利润。

  投资者都是逐利的,国际资本参与中国太阳能产业的投资,无非是想分享最后一块蛋糕。这些投资者只会投资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前三名,不要奢望给每一个公司资金。中国的硅原料企业洛阳中硅、新光硅业等;硅片制造企业浙江昱辉、常州天合、河北晶龙、L D K、扬州顺大等;硅电池企业无锡尚德、天威英利、中电光伏等企业将会为其后的国际投资者赚取超额利润。当然,那些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高盛、摩根、美林等投资银行将会在这些企业海外上市或者并购重组中赚取一大笔费用。

  不要以为我们赚了最后一笔钱就很开心,真正开心的是那些发达国家,包括德国、日本和美国。他们将这些污染的行业全部外包出去,而中国是承接这些污染“外包”的主要生产国。我们正在以污染为代价而换取一点点微波利润,将来我们要为这些污染付出代价。

  目前中国太阳能企业的分布主要含三大块:硅原料,核心企业是洛阳中硅和新光硅业;硅棒和硅片,核心企业是浙江昱辉、LDK、扬州顺大和常州天合;电池片,核心企业包括无锡尚德、天威英利和中电光伏。在未来的产业规划中,各家企业的规划各有侧重,商业模式各有不同。

  2007年将是中国光伏企业集体上市年。江西L D K、河北晶龙、天威英利和中电光伏均预计在2007年实现海外上市。一个资本市场最多可以容纳三家同类型的公司,留给中国太阳企业海外上市的时间和空间不多了。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目前正在享受着的春天的阳光,享受着全球光伏产业大发展所带来的快乐。然而温暖宜人的气候里,却隐藏着寒流,当寒流来袭的时候,每个人的御寒措施和能力是不一样的。2007年对于国内光伏产业来说,将是转折性的一年。在市场拐点到来时只有具备一定实力和品牌的企业才能得以生存。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7-3-3 9:47:23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8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日本经济新闻》日前报道,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欧洲等主要市场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迅速上升,占有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约五成份额的日本各大厂商近日纷纷宣布大幅提高产能。

报道称,目前太阳能电池生产规模全球最大的夏普公司近日表示,计划在本月内将生产能力提高两成。生产规模排名世界第三位的京瓷公司近日也宣布,将投资400亿到500亿日元(约116日元合1美元)用于扩大产能,到2010财年把生产能力提高一倍。三洋电机同样表示,将斥资400亿日元提高其在日本和海外工厂的生产能力。三菱重工更是确立了将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提高到目前的3倍的方针。

报道认为,日本各大厂商希望通过尽早扩大产能而降低成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9 1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本困锁新能源 太阳能发电期盼"阳光"

新华报业网讯 太阳能、风能,代表未来新能源的希望,眼下国内已出现了一股投资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热潮。但在记者日前参加的一次投资会上,有专家透露,一台太阳能发电机,其成本大约需要10年方收回。新能源像是一粒种子,因为"破壳"成本高昂,巨大能量也就被"困"住了。

  尤劲柏是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的高级经理。他告诉记者,不少投资基金投钱到太阳能新能源领域,其实是着眼于长远,对于即时的回报并不抱希望。在他看来,与风能、火力发电等相比,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最高的。

  据了解,目前太阳能发电成本大约是沼气发电的7?12倍、风能发电的6?10倍,更是传统煤电方式的11?18倍。太阳能电价最低也要4?5元。由于属于"贵族价",目前太阳能电的使用仅限于移动、联通的基站以及高山大川等特殊场合。

  太阳能发电,贵在电池。太阳能电池原料为多晶硅,它的提炼技术目前只有美、日、德等国家掌握。虽然我们的太阳能产业看起来红红火火,实际上我们的太阳能电池原料90%以上依靠进口,2004年高纯度单晶硅每公斤800元,而到2006年,这个价格攀升到了2400元。

  专家称,太阳能产业其实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以我国的龙头企业无锡尚德公司来说,生产的太阳能产品九成出口欧美,国内销量屈指可数;南京中电光伏、江苏林洋等公司也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95%以上的产品也是出口欧洲。据透露,虽然江苏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太阳能发电在我省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是微乎其微。

  专家指出,这种着眼于出口的"繁荣"产业,其实还面临一个危机。近几年,中国光伏产业大发展,驱动力源于德国强制推行太阳能带来的市场需求。国内企业一哄而起,已出现投资过热。随着德国本土企业的成长以及对太阳能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出口形势已经初现艰难。专家担心的是,我们企业的产品下一步该卖到哪里去?

  从长远看,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新能源。从全国看,太阳能蕴含的能量堪称"阳光三峡"。以江苏来说,一个平方米每年接收的光能,相当于170千克标准煤的热量,开发前景无限。与会专家介绍,培育国内市场势在必行,而关键在于降低电池成本。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国内光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相关的技术攻关也已展开。我省已经成立了由无锡尚德等25家企业组建的光伏产业联盟,跟踪、研究国际上最新技术,加强行业关键技术的攻关等。专家乐观估计,到2010年,我国太阳能发电成本有望降至1元/千瓦时,达到或接近常规发电成本。

  专家们还呼唤政策对于太阳能发展的扶持。在德国,实行新能源统一并网发电,政府高价收购,企业投资热情高涨。仅2005年,德国太阳能发电的民间资本就达到300多亿元。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7-8-29 16:35:33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8 09: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光伏发展的资源潜力估算

我国太阳能理论总储量为147x10'GWh/年。从理论上讲除去农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道路等,在任何荒地和建筑上都可以安装光伏组件。

  我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光照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如果利用百分之一的荒漠安装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按照目前l00Wp/mZ的保守的技术水平,则装机容量就达大约1.08 x109kWp。按照目前并网光伏发电技术水平保守地按120kWh/mZ?年计算,这百分之一的荒漠面积上每年可发电12960亿kWh;按照平均每年额定功率运行1000小时计算,折算装机功率为13 x108kW o其年发电量相当于巧座三峡电站每年发出的电能。可以提供我国2002年16540亿kWh的耗电量的78.3%的电能,换句话说只需要全部荒地面积的1.28%,即在1.38万平方公里面积上安装1380 GWp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就可以提供我国2002年全部用电量。

我国建筑占地面积总计约2亿m2,假如1%的屋顶用光伏组件覆盖,每年就可以提供2.4亿kWh的电能。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举措

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国能源消费量将至少比2000年翻一番,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从能源安全的长远战略角度出发,还是从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需求考虑,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都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解决边远地区供电还是要靠光电。

迄今我国边远地区仍然有大约2万多个村落,700多万户农牧民。总计3000万人口没有解决用电问题,绝大多数在西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距电网距离远,居住分散,今后也不可能靠延伸电网解决。没有电,制约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落后面貌难以改观,同其它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依靠自身财力解决这个问题是不现实的。这些群众和当地政府要求国家帮助解决供电问题的呼声十分强烈。

2009年我国将迎来建国60周年大庆,全部解决所剩3000万边远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是落实中央三个代表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为西部开发做的一件大事,对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促进边远地区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普遍。同其它技术,如小水电、风力发电、紫油发电等相比,尽管光伏发电的成本在目前还比较高,但光伏发电资源普遍,系统结构简单,体积小且轻,运行维护简单,清洁安全、无噪声、可靠性高、寿命长,经济性有比较优势,对解决边远地区供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光明工程”先导项目、西藏阿里项目和“送电到乡”工程中,光伏发电都被作为主要技术设备。

保护环境和减少排放的必要措施

我国目前能耗中将近70%由煤炭供给,这种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已经造成了很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负面影响;如不抓紧加大清洁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结构,到2015年我国的总排放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大户,按此趋势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COZ的排放量将占全球总排放的28%。我国的自身环境和国际舆论都不允许我们走这条路。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是世界先进国家的一致措施和形象工程,我国作为全球有影响的大国,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19: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光伏产业2010年大洗牌

德国太阳能产业联合会近日宣称,全球特别是德国太阳能产业在经过几年的繁荣之后,未来两到三年内将出现一股新的并购浪潮。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则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估计国内光伏产业到2010年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洗牌过程。

  据德国太阳能产业联合会介绍,未来太阳能企业合并的主要动力,在于企业希望通过并购增加生产能力,以利用规模效应在太阳能电池价格大战中胜出。

  "最终,这个行业肯定会分化,距离肯定会越拉越大。届时,行业并购不可避免。"施正荣告诉本报记者,"并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家连并购你都不愿意。因为这个行业更新换代很快,几年后谁还来买你过时的设备?最终,目前这种一窝蜂上马、一窝蜂扩产的情况可能导致企业发展的不可持续,设备变成一堆废铜烂铁。"

  在他看来,国内光伏产业到2010年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洗牌过程。但他认为光伏不会变成另一个彩电。"对光伏企业来说,谁打价格战谁就第一个会牺牲掉。这是因为光伏和家电还不同,人们选择尚德不是因为尚德价格低,而是质量好。好的光伏企业不会因为对手的价格卖得便宜就失去市场,关键还在于你能够向客户提供什么样的额外价值?"

  苏州阿特斯总裁瞿晓铧则认为,行业洗牌一定会有,但光伏这个行业太新了,不知道洗牌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出现。据他透露,阿特斯也在考虑并购战略的可能性,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计划。

  "从某种意义上说,洗牌其实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已经出现了:因为去年底就有大量中国光伏设备滞压在德国,这导致后来很多"中字号"光伏产品都出不去。但今年由于天气较热,市场又有所回暖。"上海交大泰阳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元昊向本报记者透露说。

  但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秘书长魏启东指出,洗牌会否出现最终还要看市场需求。如果市场需求不衰减,洗牌就会推迟。"有人曾预计在10到15年内不会衰减,而一旦国内市场打开了,这个空间几乎是无底洞。"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光伏企业已开始参与一些国际并购。去年,无锡尚德就宣布斥巨资收购日本最大的光伏制造商之一---MSK公司,强势杀入日本市场。

  而除了光伏企业积极参与并购外,行业外的一些"巨型企业"也对并购跃跃欲试。业内人士透露,西门子、通用电气、英特尔和三星公司等都曾对并购光伏企业表示出浓厚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30 20: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光伏市场增长迅速但成本过高

对于2007年的市场预测,我们持乐观态度。预计2007年全球光伏市场总额将处于1.7-1.9GW之间。

  首先是成熟的日本市场。日本能源紧缺,电价最接近光伏发电成本。此外日本土地资源紧张,房价昂贵,与建筑集成的光伏发电系统成为市场主流。日本很多房产公司本身也是太阳能安装公司,装有光伏发电系统的新建筑将获得银行低于3%的购房贷款。这些举措大大刺激了日本光伏市场。估计未来几年随着价格的下降,日本市场都将呈现稳定的增长。明年光伏系统安装量估计可以达到430-450MW。

  由于价格上涨,今年德国市场似乎略有缩减。然而优惠的上网电价补贴政策为德国太阳能市场的增长带来不竭动力。明年德国市场至少不会衰退。而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这些纬度较低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国家政策又比较支持的地区将成为欧洲市场的生力军。尤其是普遍看好的西班牙市场,预计在2010年以前每年将有100%的增长。明年欧洲市场总额预计在950兆瓦左右。

  美国加州、北卡和德州等州政府均出台相关政策,对上网电价以及税收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美国市场两年来也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7年估计增长30%达到170兆瓦。

  中国市场也不可小看。现在看来国家发改委提出的2010年累计安装450兆瓦的目标很可能将被超额完成,届时可能会突破600兆瓦。而2007年国内市场将不低于20兆瓦。虽然增长迅速,但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比例仍十分有限。

  面对巨大的市场和2-3倍的产能,全球太阳能电池和模组制造商之间将发生激烈的竞争。中国企业生产的电池和模组95%用于出口,在没有本地市场支持的情况下与国际厂商竞争,有什么优势可以凭借?只有成本。

  今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对模组厂商的价格压力已经沿着产业链向上游传递。产业链利润最丰厚的硅料和硅片供应商也受到了影响。我们看到硅片的价格已经开始下降,而硅料供应商在寻求长期合作伙伴方面也开始变得比以前更加活跃。如果市场压力继续增大,能够以较低价格拿到硅料的电池和模组厂商就可能会率先降价出货。而不能拿到或者不能以较低价格拿到硅料的厂商,将面临巨大的价格压力。

  对于制造成本,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相对有一些优势。然而从长远来看,标准化、自动化和规模化生产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太阳能产业是个国际化的产业,只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生存。中国的太阳能产业既然两头(原材料、市场)在外,就要解决好这两头的问题。一方面联络硅料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同时不要忘记太阳能产业四十年来的规律:全世界光伏系统的安装量每增加一倍,其价格下降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30 20: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光伏产业的两种论调引发的思考

目前,针对中国的光伏产业,国内外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一些国内专家认为,“中国的太阳能企业其实在给外国人打工”。而在太阳能发电发展最为迅速的德国也有人惊呼:“政府补贴的钱都进了中国企业的腰包。”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都反映了中国光伏产业最大的一个困境:两头在外。从原料金属硅到具有实用价值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光伏产业大致由四个环节构成,环节中产品和利益的流动,组成了整条产业链,而在太阳能发电的产业链中,中国恰恰缺失了开头的提纯技术和收尾的市场普及。

  第一环是从金属硅到多晶硅,将金属硅提纯为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高纯度多晶硅,一般来说,这种多晶硅的纯度需要达到99.9999%。由于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纯度多晶硅的产量有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导致它的价格一路飞涨。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多晶硅的长期合同价格约为每千克50美元,而在国际市场上已炒到300美元。但与多晶硅的价格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原料金属硅在中国的市场价格仅为每千克1美元。

  既然存在那么大的利润空间,国内企业又为什么不去发掘呢?其实中国并非没有多晶硅提纯项目,但由于太阳能产业起步较晚,按照目前提纯的技术工艺水平,一是规模有限,二是产品的能耗和成本相对较高,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污染。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提纯每千克多晶硅所需的费用约为20美元,而中国企业的平均成本是50至60美元。"

  现在,多晶硅的成本约占整个太阳能发电系统成本的70%,因此,实现多晶硅的国产,对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有明显作用。据测算,目前光电成本约为每度3元,如果多晶硅的成本下降到总成本的20%的话,那么,光电的成本大概在每度1元,再加上一定的政府补贴,太阳能发电系统才可能在中国进行推广。

  令人欣喜的是,国内企业对多晶硅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据了解,重庆市万州区将开工打造多晶硅之都,总投资达百亿元,锦州凌海也将建设千吨级的多晶硅项目。此外,宁夏石嘴山、河南洛阳、四川乐山也在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

  第二环是从多晶硅到电池片,将高纯度多晶硅铸造、切片成太阳能电池片。切得越薄,太阳能电池片的成本也就越低,推广太阳能发电也就更加容易。据了解,现在大量应用的太阳能电池片的厚度约为220微米。专家表示,在切片工艺方面,国内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未来,对太阳能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

  第三环是从电池片到电池板,把电池片封装成太阳能电池板,目前中国大部分太阳能企业都集中在这个环节上。太阳能电池板是整个太阳能发电系统最为关键的部分,衡量太阳能电池板好坏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光电转换效率,即光能转换成电能之比,1千瓦的阳光照在电池板上可以产生多少功率的电能。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可以有效地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

  “国内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转换效率在13%至16%,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验室里,转换效率是18%至20%。这说明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转换效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崔容强教授表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内太阳能企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组装,以及太阳能系统安装环节。

  光伏太阳能论坛

  第四环是从电池板到发电系统,根据客户要求,将太阳能电池板与其它配套装置组装,安装到指定的地方。目前,中国太阳能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都出口到国外,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光伏产业市场,光靠几个扶贫项目和示范项目是喂不饱企业的。面对市场现状,朱元昊说出了许多国内企业的心声,“我们只有到国外市场上披荆斩棘,用质量来树立品牌,逐步增强企业的实力,才能为中国光伏事业的未来打好基础。”但也有专家认为,国内企业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如果一味扩大项目规模,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危机。

形成国内市场产业链

那么中国的光伏产业到底该如何发展呢?太阳能领域的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崔容强教授认为,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的国情,要走一条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道路。

他说,根据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太阳能发电在中国推广可能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步,当电池板价格在每瓦4至5美元时,可以在内蒙古、西藏等边远地区建立独立的光伏电站。这些地区比较偏远,建设传统的电网成本大、风险高,而一般当地的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所以通过光伏项目可以为边远地区的居民解决用电难问题。

第二步,当电池板价格降到每瓦3至4美元时,太阳能发电会全面进入城市,利用现有电网,推广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国内城市的太阳能资源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发电成本与环境效益来发展太阳能。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上海虽然缺乏常规能源,但太阳能非常丰富,每年日照时间在1100至1300小时,因此,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潜力巨大。

第三步,当电池板的价格为每瓦1至3美元时,可以选择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荒漠地区发展相对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由于这些地区一般远离城市,需要投入巨资修建电网、变电站等设施,只有当光电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有条件建设。

第四步,当电池板价格在每瓦1美元以下时,滨海滩涂、城市道路天棚等都成为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理想场所。

朱元昊表示,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纵观外国的成功经验,太阳能发电的推广无一不是在政府鼓励下发展的。当前要做的就是加大科研投入,力争在多晶硅提纯等光伏发电的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使光电的应用成本能够大大降低。同时,尽快在国内搭好产业链,让企业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光伏市场一定会打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10: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能产业将解能源匮乏难题

随着能源消耗速度与日俱增,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问题;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具有不可再生、重污染的致命缺陷,使人们开始把目光锁定到新能源产业。

  而太阳能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被世界广为认识的,成为了一种能够长期重复利用的新能源以替代传统能源,由此有专家预言:最终太阳能产业将成为解决全球能源匮乏问题的途径。而太阳能产业资深人士、桑夏太阳能董事长赵峰指出,太阳能在中国的利用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因技术升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能源逐渐供不应求的趋势之下,太阳能挑起了能源结构调整的重担。

  近年来,太阳能产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注册在列的太阳能热水器企业达到4000余家,俨然形成了一个新能源领域最为庞大的产业集群。

  然而,膨胀式发展在带来的繁荣景象的同时也为尚处于成长期的产业带来了隐患。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太阳能产业中公认的前十名企业所占市场总份额还不到市场总量的20%,这也说明,在太阳能产业,一线厂商的突出带动作用表现不足,太阳能产业发展缺少必要的品牌领导力。

  对此,赵峰指出,国家政策的倾向为太阳能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但太阳能产业想要赢取更辉煌的成就,除了政策“推动”,还需要一些走在前列的重点企业来引领产业发展。目前,以桑夏为代表的行业内极少数的几家驰名商标与诸多“作坊式”企业划清界限,为太阳能产业品牌化发展做出贡献。“在政策‘推’与驰名‘拉’的共同作用下,行业洗牌在即,太阳能产业正在逐步进入健康、良性的发展时代。”他最后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4: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太阳能产业前景光明

虽然全球太阳能技术的专利量近些年总体保持稳定,但来自中国的专利量却增势强劲,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的推动。

  由于各国政府都面临着采取有效措施对抗全球变暖的压力,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就变得格外重要。利用太阳能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全球太阳能技术的专利量自2000年以来就没有太大变化。
  
  专利量在近些年保持稳定,主要是由于各国对用于偏远地区的大型和小型发电设备以及工业规模的发电系统一直都比较感兴趣。2000年以来,太阳能专利的大部分权利人来自日本。排名前15位的公司及其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京瓷,453件;夏普,427件;佳能,332件;三洋,191件;三菱,183件;富士电子,160件;松下,115件;KANEAK株式会社,108件;积水化学工业,103件;三菱电子,87件;松下电子,79件;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69件;索尼,66件;大日本印刷,64件;日立,64件;
  
  由此可见,其中的佼佼者为京瓷、夏普和佳能。这个分析结果得到了对优先权来源国的分析结果的支持。后一分析表明,日本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绝对第一,占45%,美国以21%排名第二,德国、中国紧随其后,分别为10%和8%。此外,韩国占3%,澳大利亚占2%,俄罗斯和WIPO各占1%,其他国家共占9%。
  
  2003年至2006年间,发明专利数量增长了3倍。随着中国政府在这一领域不断加大投资,这一势头仍将持续,中国的排名也将前移。
  
  尽管用于工业规模发电和小型设备发电的基本技术是差不多的,但不同类型的机构涉足的具体领域还是有所不同。公司可能更多地在小型家用产品上下功夫,而大学、科研院所更倾向于开发大型发电设备。
  
  在中国,截至2006年,太阳能发明专利排名前12位的机构及其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32件;清华大学,20件;浙江大学,10件;复旦大学,8件;天津大学,8件;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7件;西安交通大学,7件;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6件;上海市向明中学,6件;河北农业大学,6件;上海传媒大学,6件;华南理工大学,6件。
  
  这表明,中国排名前列的专利权人主要是学术机构。这可能是因为政府将太阳能发电技术方面的研发资金主要投向了学术机构。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过去6年中,全球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保持稳定;日本的发明量处于领先地位,占据了全球总发明量的45%;中国的发明量在过去3年中增长了3倍,学术机构是推动中国太阳能技术专利增长的主要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4: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外太阳能已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

太阳能产业在我国发展困难重重,但是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地,这项产业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太阳能产业发展良好的地区将从初期的生产阶段上升到大规模生产阶段。

资源短缺的日本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利用生物发电、垃圾发电、地热发电以及制作

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特别是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寄予厚望。经过多年发展,太阳能在日本已逐渐普及,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太阳能发电装置。从2000年起,日本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在太阳能产品普及之初,日本政府还采取了50%的现金补助的计划,使得太阳能产品价格的降低幅度超过50%,使得1997年至2004年间,太阳能产品的普及保持着90%的增长率。

作为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的直接反应,德国市政府1986年开始鼓励节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德国已经在光电研究上投资了17.5亿多美元。德国太阳能产业的兴盛是以法律的保护为基础的。据2000年出台的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德国的能源公司有义务收购太阳能或者风能发的电,并将其并入公共电网。德国政府的目标是到201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份额提升至12.5%,2020年提升至20%。

据德国太阳能协会统计,德国太阳能行业现在一年的贸易额已达到了60亿美元,达到全球太阳能电池板的50%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4 09:44 , Processed in 0.0237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